■本报记者 王丽丽
本报通讯员 孔大儒 张晴
曲阜市陵城镇始终以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党建在基层治理中的引领作用,聚焦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从“微”字着眼,于“小”处着手,精耕细作、精心传播、精妙布局,相继实施了一系列“微”字号工程,无声之处显担当,细微之处见真情,努力让群众在家门口真切感受到更多“民生温度”。
举办“微课堂”,学思践悟,深化理论宣讲。以“从陵开始·幸福启航”为目标追求,围绕“讲什么、谁来讲、怎样讲”,聚焦主题主线、建好宣讲队伍、创新宣讲形式,精心打造“陵听·聆听”理论宣讲品牌。镇机关干部轮流上台宣讲,讲理论、谈心得、做表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儒学讲堂等载体,组织党员干部、专家讲师等群体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小院等基层一线,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坚持寓教于乐、雅俗共赏,邀请庄户剧团编排《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夸夸家乡新变化》等精品节目,常态化开展文艺巡演活动,以多元化宣讲引发群众心理共鸣,凝聚起同心同向、同频共振的强大精神力量。
开展“微访谈”,广开言路,吸纳群众意见。坚持开门纳谏、征集民意,率先在罗庙管区进行试点,各村组建以“村两委”干部、党员和热心群众为主体的“微访谈”志愿服务队,变大队议事为庭院谈事,变被动解决为主动问事。在镇村干部之间、党员和群众之间、党员和党员之间常态化开展灵活多样的访谈活动,找问题不足、谋富民良策、议强村举措。突出问题导向,坚持能办的随访即办、难办的联动协办、想办的参谋帮办,将问题收上来,把幸福传下去,以“微角度”助力村庄发展。“微访谈”开展以来,收集各类意见建议113条,采纳率达到90%以上,解决群众各类问题诉求51件,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建设“微网格”,一网到底,促进基层善治。将健全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作为强化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坚持科学建网、精心布网、高效用网、严格管网,健全完善“镇党委—管区总支、社区党委—村(社区)+N”的“3+N”网格架构,将所有村庄、小区、企事业单位和经营业户等全部纳入网格管理范围,明确各级网格职责,全面压实网格管理责任,实现党建引领、一网统筹、共建共享。强化对网格员绩效考评,及时总结推广网格管理经验做法,定期开展最美网格员评选活动,以点带面,整体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打造“微景观”,慧心巧思,改造村庄边角。针对农村人口和房屋现状,在征得农户同意、完成房屋取证的前提下,下大力气盘活利用闲置院落和废弃院落,建设“微广场”等景观小品,借力发展特色种养等“微经济”,收到良好效果。兰庄村将1处闲置院落改造为“微广场”,增设棋盘、健身器械等娱乐设施,成为周边村民茶余饭后、休闲聊天的好去处。张庄村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在村庄边角复垦废弃宅基地17处、废弃养殖场2处,置换土地11亩,集体流转后种植大豆等经济作物,年均增收1.2万元。古路套村委会院内和村民闲置房屋进行改造,发展立体化蘑菇种植,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促进村集体增收和村民共同富裕。
拓展“微服务”,互帮互助,共建和谐家园。拓宽民生服务和诉求办理渠道,开通“聆听民声、码上就办”线上问政平台,实现线上受理、一网通办。创新推出“民情服务到你家”惠民举措,实施民情服务“六个一”工程,通过在各村组建一支民情服务队伍、设立一个民情服务驿站、绘制一幅民情服务地图、发放一张民情服务联系卡、填写一本民情服务日志、开展一系列民情服务活动,将民情服务直通车开到村民家中,“零距离”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聚焦困难帮扶户、低保户、失独家庭及鳏寡孤独等特殊群体,学习借鉴周边镇街“相约黎明”等互助守望活动,组织镇村干部定期走访慰问,真正使广大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