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故里——邹城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的美誉,可谓人杰地灵。今天将带您了解来自邹城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
这块石碑是莱子侯刻石,长79厘米,宽56厘米,厚52厘米,为天然长方形青灰色层岩,上书“始建国天凤三年二月十三日,莱子侯为支人为封,使储子良等用百余人,后子孙勿坏败。”刻石共刻有35字,是从古隶到典型汉隶的过渡性书体。
这块石头的故事要从那年的二月十三日说起。莱子国一贵族为族人分封土地,并派族人储子良为特使,召集了一百多人举办了大型的封田祭祀活动,并请人刻碑立石,告诫子孙珍惜封地勿坏败。这块石碑的重要价值在于上面的书体。我们知道,汉字自秦始皇时统一为小篆,东汉时规范为隶书,始天凤三年为公元16年,此时隶书尚处朴质阶段,字形、笔画略存篆书意味,所以这块刻石正好处于从秦朝小篆向东汉隶书过渡的时期,其字体苍劲有力,体现了当时最高的书法水平,是为数不多的汉代刻石。
莱子侯这块寂寥的石头在沧海桑田的变换中,在期待着一个约会,她整整等待了1739年,历经了一千多年风雨初心未变。
时光转瞬来到清嘉庆22年(公元1757年),滕邹一带的地方名绅颜逢甲和友人一起游卧虎山,他们“偶然”一瞥发现了这块石头,我们真要感谢颜逢甲和他的朋友们当年的卧虎山之行。不知他们当时有怎样的欣喜,又是如何劳神费力地把刻石收存,我们只知道他们在碑石右侧刻录了跋文,记述了他们的这次“偶然”发现。后来石刻又被孟子第七十代孙孟广均珍藏于孟府内,留在了邹城这片土地上。2002年,这块珍贵的汉碑穿过千年的历史长廊,落户邹城博物馆。
当代大家郭沫若先生曾在20世纪60年代致函邹城文物部门,称莱子侯刻石“世所罕见,金石研究必从解读此石开篇”,将莱子侯刻石推崇至极高地位。20世纪60年代莱子侯刻石即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邹城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大唐方与县故栖霞寺讲堂佛钟经碑,于唐仪凤四年(公元679年)刻立,俗称唐碑。所记方与县即今天的鱼台县,公元762年,方与县因境内遗有鲁隐公观鱼台而改称“鱼台县”,此名沿用至今。这块碑通体高218厘米,宽87.5厘米,厚28.8厘米。龙纹碑首,纹饰丰富。碑额浮雕佛龛供一佛二菩萨,顶部及两侧浮雕相对缠绕的六龙,集中展现了当时精湛的雕刻技法。碑文由登仕郎朱怀隐撰文,宣德郎骑都尉徐伯兴书,太原王客师镌刻。碑文大意为张师旷修建讲堂,阎文褒等人造像铸钟并镌刻心经,方与县令宋元凤等人又进行了添造。碑文书法为八分书,隶法遒美,冲淡雅致,体现了唐代隶书碑刻多样的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此碑原立于鱼台李阁镇栖霞堌堆遗址之上,1984年清华大学教授带领学生在此进行考古实习,确认栖霞堌堆遗址不仅是一处完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还是一处汉墓群,具有珍贵的考古价值。人们一直在此栖居、流连,到了唐代,这里建成了一座寺庙,名栖霞寺,此处有名的“栖霞返照”曾列为鱼台县十大古景之一。
济宁汉画甲天下,嘉祥汉画冠济宁。嘉祥武氏墓群石刻,也称武梁祠、武氏祠,它是我国东汉时期武氏家族墓地上的一组较为完整而有代表性的石刻建筑画像群体,是国务院1961年3月4日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氏墓群石刻其画像题材之广泛、思想之深邃、雕刻之精美,位居全国首位。
武氏墓群石刻采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减地平面线刻雕刻技法,代表了汉代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画像石的内容主要体现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实生活三大类,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汉代及以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方面的状况。武氏祠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举世公认。对于武氏祠的发现著录与研究始至宋代,可以说是汉画研究学术王冠上的明珠。
武氏祠的阙室里面,保存了3个中国之最:一对石狮子,是目前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雕刻成型且有确切纪年的最早的石狮子;两块汉碑,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汉碑;还有一个是目前保存在中华大地上最为完整的一组石质结构的字母双阙。
①这是武氏祠的西壁画像,这个画面第一层是西王母,第二层就是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图。
②这幅画叫荆轲刺秦,讲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这幅画的第一层讲了管中射小白的故事,画面的第二层就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③这幅画像叫做水陆攻战图,表现的是汉代的水上和陆地上的一种立体战争场面。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长讲宝藏
■本报记者 张芳 本报通讯员 王凤奇
孔孟之乡,这片古老的土地不仅有孔孟足迹可寻,而且有许多风物留存。文物不会说话,却承载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它不知时光,却守护着时光。我们努力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今天4位博物馆长带您走进博物馆讲述宝藏背后的故事……
汉魏碑刻陈列馆所藏汉碑为全国之冠,这些碑刻展示了精美的书法,记载了历史大事,每一块都十分珍贵。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非常重要的一通东汉墓碑,碑名全称“汉故豫州从事孔褒碑”。此碑碑体十分高大,高270厘米,圆首,有晕,有穿,有碑额。碑隶书,左侧有“嘉庆元年二月钱塘黄易来此”题记,正文现存14行,满行30字,隐约可见百余字。
该碑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出土于曲阜周公庙附近,由于埋在土中受到雨水的侵蚀,文字剥落较为严重。
墓碑的主人孔褒,为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的长子,建安七子之首孔融的哥哥。此碑文称颂孔褒德行,赞其临难慕义,背后呈现的是东汉后期党锢之祸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后汉书记载,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宦官侯览家在防东(菏泽单县东北),贪婪腐败,大肆抢掠官民财物,他的家属残暴百姓,无法无天。督邮张俭上书揭露侯览及其母亲的罪恶,请朝廷处死他们,张俭也与侯览结下了仇怨。事后张俭被侯览和同乡小人朱并诬为钩党之人,被朝廷通缉,四处流亡,慌乱中投奔好友孔褒,恰逢孔褒外出,弟弟孔融在家。当时孔融年16岁,因仰慕张俭便留他在家居住,张俭得以保全性命。后此事泄露,朝庭追究,依汉律窝藏要犯当斩,孔褒、孔融争着领罪受罚,郡县官吏不敢决断,问孔氏兄弟的母亲,他们的母亲回答自己是一家之长,由她担当罪责(“家事任长,妾当其辜。”),时称“一门争死”。最终,汉灵帝刘宏下诏书命处死孔褒。在面临生死抉择时,孔褒和家人表现出无愧先祖的凛然大义!
孔褒墓碑为鲁相陈逸所立,他的父亲太傅陈蕃也是因反对宦官腐败团体被杀。孔褒碑堪称汉碑中之煌煌巨制,饱受岁月沧桑,它背后的故事,向人们展示着有识之士与腐败作斗争的血雨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