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雁南 王粲 梁琨
一声兄弟,一生情。兄弟,简单两个字,却承载了太多的感情!
近期在基层采访,常听到人们称着“兄弟”,说着感谢或致歉的话。从一声声“兄弟”中,感受到和谐与互尊,在一声声“兄弟”中,讲述着“兄弟”的故事,辐射出温润心灵的阵阵暖风。
“助企攀登”纾困增活力 厂区里溢满“实干劲风”
4月27日,山东六佳药用辅料股份有限公司一下子热闹起来, 来自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化学与制药学部的专家以及制药工程专业的48名毕业生“搅动”了这个企业。“真希望这些青年人才能留在企业、留在济宁。”六佳药辅总经理李猛看着充满能量的一群“特殊”客人感慨道。
为帮企业招揽人才,4月初,兖州区颜店镇招商办主任牛明君在六佳药辅驻企期间,向企业负责人建议可在毕业求职季与齐鲁工业大学举办校企联建活动。想法得到赞同后,又得到制造强市建设兖州区指挥部及兖州区人社局的大力支持。
活动当天,六佳药辅与齐鲁工业大学就签订了就业育人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协议,并举行了“就业育人实践基地”揭牌仪式。活动现场,李猛紧握牛明君的手:“感谢兄弟的牵线搭桥,促进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为企业带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如此温馨的画面,仅是我市开展“助企攀登”工作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我市全力推进“干部助企攀登”活动,连续选派干部联系服务重点制造业企业,帮企业扩投资、抓技改、上项目。一季度,全市892家攀登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04.25亿元,同比增长13.2%,完成年初制定目标的27.61%。
特别是在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破瓶颈方面,我市助企攀登干部真正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为企业纾困解难。今年截至目前,共为892家攀登企业梳理问题诉求989项,销号724项,销号率73.21%。协助企业引进各类人才7631人,高成长性企业发展基金累计到位2.3亿元,争取省级新旧动能转换基金投资攀登工程项目落地1.5亿元,市担保集团累计批复高成长性企业融资担保额度36.6亿元。
“农保姆”助力乡村振兴 田野间映照“为民作风”
苏园,是梁山县馆驿镇佳和家庭农场的法人。响应国家号召,2022年,他拿出350余亩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试验种植,秋收时,每亩产玉米600公斤、大豆100多公斤。这让苏园很是高兴:“感谢李院长,从试种到丰收,都得益于这位好兄弟的技术指导与把关。”苏园所说的李院长,是济宁市农科院副院长李继存。
“2022年,国家一号文件明确鼓励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并拿出专项资金进行补贴。为保障新时代国家粮油安全,扩种大豆势在必行。”李继存说。
“现在是农机化耕作,能否适合推广复合种植?”起初,苏园对复合种植模式是有很大顾虑的。“是李教授‘保姆式’的农技帮扶指导,才获得了这么好的收成。”苏园握住李院长的手感谢地说。
“从品种选择到管理,李院长都给予了精准指导。收割时,他又亲临现场,指挥着玉米收获机先入场,大豆收获机再紧随其后,不仅收割得顺畅,还降低了机损。”苏园给记者算了笔增收账:2022年,大豆价格每公斤6.4元,繁育的豆种每公斤能达到6.8元以上,加上国家补贴,一亩地就增加五六百元的收入。苏园尤为感谢这位农技专家“兄弟”的帮助。
从济宁市农业农村局获悉,2022年,济宁市23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地块,比单种植玉米平均每亩增收300多元,生态效益也十分明显。为保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顺利推广,市农科院大豆、玉米课题组加强了相关的技术研究和交流学习,并到主要种植县区开展产业调研,编写印发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手册》,在主要县区多次开展线下或线上技术培训。同时,在260亩试验田里开展了“不同地块、不同品种、不同时间、不同模式收割”条件下的试验,从而判断出适合大力推广复合种植的种植品种、模式及农用器械,力促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一地双丰收,在乡村振兴一线体现了使命担当。
“礼之用,和为贵” 调解室里调出“厚德乡风”
“主任,快去看看吧,广臣被国胜家的小狗咬了,这会儿他俩正吵得不可开交呢!”“在哪里?快,咱去看看。”接电话的是曲阜市防山镇钱家村村主任史保虎,同时,他也是村“和为贵”调解室主任。
赶到现场,双方还在争执。“国胜家的小狗咬到我了,他还怪我走路不小声点,也不想支付医药费。”“广臣走路太大声,是他吓到我家小狗才咬得他!”
“现在最重要的是先看看广臣的伤势。”史保虎边劝说边查看史广臣的伤势,在发现其大腿瘀青、血迹斑斑后,当机立断先送其就医,接种狂犬疫苗。
确认史广臣已无大碍后,史保虎又来到史国胜家:“国胜,你看,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咱都讲究和为贵、和气生财,终究是你家的狗咬了人,该承担的责任咱得承担啊。”在史保虎的劝说下,史国胜不仅全额支付了医药费,还主动承认错误,登门致歉:“兄弟,这事怪我!”看到对方上门致歉,史广臣也觉得不好意思了:“兄弟,也怪我不小心。”最终,两位“兄弟”握手言和。
一个“和”字,蕴含着儒家社会治理思想的精髓。随着“和为贵”调解模式的推广,“礼之用,和为贵”理念深入人心。在曲阜市的318个村居,有邻里矛盾就去“和为贵”调解室拉拉呱、评评理,已成为村民们的共识。
近年来,济宁市积极探索实施社会治理新模式,打造“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品牌。目前,在全市已建成4750个“和为贵”调解室,村(居)选配人民调解员18162人,实现城乡镇村全覆盖。去年,全市各级“和为贵”调解室共调解矛盾纠纷24595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8.5%以上,努力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大家的急难愁盼事得到及时妥善处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持续提升。
网格员笼揽百家事 社区里涌现“文明新风”
“梦琳,我这氧气罐没氧气了,怎么办啊?”前些时,任城区阜桥街道新刘庄社区9号楼的杨奶奶,又拨通了辖区网格员张梦琳的电话。杨奶奶和老伴都已年过八旬,体弱多病,常年需要吸氧。可氧气没了,老两口一下都慌了。杨奶奶孩子不在身边,梦琳二话没说,很快就帮忙解决了。
张梦琳所辖社区第七网格,366户860余人,超七成是老年人,有着各种各样的生活难题。一位80多岁的独居老人,总怀疑半夜有噪音影响睡觉,接连五天后半夜都给她打电话反映情况。梦中惊醒的张梦琳,每次接到电话都耐心地安抚。但经过多方了解、求证,并没有发现噪音。为了让老人睡个安稳觉,张梦琳连续两个晚上领着老人楼上楼下找“声音”,终于帮老人解决了“噪音”问题。
记者了解到,在全市10615个网格里,活跃着10939名像张梦琳一样的网格员,他们奔波在社区,穿梭于居民小区间,用脚步丈量网格,用耐心、贴心和爱心倾力服务,他们有的被居民亲切地称为“闺女”,有的被称作“好兄弟”“大管家”,他们俨然成了居民最亲近的人。在网格工作中,他们急民所急,办民所需,解矛盾、化纠纷,用一片真心真情,守护着一方和谐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