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4日
第04版:

强化使命担当 服务创新发展 团结引领全市科技工作者建功立业新时代

——全市科协组织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综述

中国科协领导来济调研专利信息应用推广工作

服务创新发展

团结引领全市科技工作者建功立业新时代

■本报通讯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科协的有力指导下,全市各级科协组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力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认真履行“四服务”职责,以深化科协系统改革为动力,团结引领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四个面向”,胸怀“国之大者”,争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努力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贡献力量。

聚焦思想政治建设

引领全市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

理论武装不断强化。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全市各级科协组织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自觉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科协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通过召开科技工作者座谈会、理论研讨会等形式,不断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潮,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组织开展“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技英模事迹报告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科技成就展等活动92场次,进一步激发科技工作者砥砺科学家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积极性。建家交友能力不断提升。出台《关于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的指导意见》,把政治引领与建家交友、评先树优、人才举荐、宣传报道有机融合,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热情。建好科技工作者之家,当好科技工作者之友,不断扩大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工作覆盖面。持续开展科技工作者评选活动,培树“济宁最美科技工作者”50名、提名100名,推荐80余人参加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评选表彰。利用主流媒体对270个优秀团队和个人进行了系列宣传报道,激励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科学精神,投身创新实践,勇攀科技高峰。

聚焦党委政府中心工作

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

服务制造强市战略效果显著。统筹科协系统优势资源,出台《济宁市科协助企攀登十项行动》,支持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依托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共同建立“中国科协科技信息推广应用中心济宁分中心”,全市注册企业数量达到1243家,企业使用活跃度居全国前列。成立“专利技术应用专家服务团”,将海外专利资源信息进行“精翻”并提供“专业解读和分析”,将资源信息转化为企业生产技术方案,培训520名产业转型急缺的技术转移人才,为攀登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招才引智工作步伐加快。发挥济宁博士联谊会平台引才作用,吸纳济宁籍和在济工作博士560名,扎实开展“博企”对接活动,与50家企业达成技术合作协议,有力促进企业发展。“金桥行动”富有成效。促进企业家“所需”与科学家“所能”有效对接,搭建双方沟通的“金桥”,创建7个省级协同创新基地,为园区打造“不掉线”的科技专家服务团,服务企业112次,解决技术难题182个,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海智兴市、人才引领”计划扎实推进。依托高新区打造国家级海智基地,开展“中国科协海智专家济宁行”活动,不断推进中国科协“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山东(济宁高新区)工作基地建设,邀请5个国家30名海外专家参加项目对接,达成合作意向30项,签订合作协议9份。学术高地建设进展顺利。组织市属学会、协会、研究机构承办国家级学会、泰山科技论坛等高端学术活动17期,举办学术活动360期,形成了一批独具行业和地域特色的学术交流品牌,产生了一批重要学术成果。泰山科技论坛暨儒医论坛,被评为2022年度泰山科技论坛优秀项目。“圣城·科协论坛”成为全市科技工作者学习交流平台。持续举办山东省大学生医养健康创新创业大赛,吸引百余所高校的3862个项目参赛,有力促进了大学生就业创业,受到高校企业和社会关注,获评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优秀组织单位。

聚焦科普服务能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开创新局面

科学素质纲要深入实施。充分发挥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作用,积极推动“十四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定期召开全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推进会议,明确责任分工,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齐抓共管、全民参与”的大科普工作格局。2022年鱼台县、汶上县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数量居全省第二位。建成首批学会科技专家库和科普专家库,涵盖8个行业门类,入选科技专家193人,入选科普专家224人。全市各级学会、协会紧密结合专业实际,积极开展科普进村居、学校等“六进”活动近万次,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科普阵地建设提质扩面。梁山、鱼台科技馆建成并免费开放,汶上科技馆建成并试运行,任城、兖州、曲阜、微山等县市区科技馆已列入整体建设规划。全市科技馆共争取国家免费开放补贴1980万元,接待观众213万人次。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实训基地等13处科普教育基地被国家、省命名,我市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数量居全省第2位。培育社区科普馆、科普体验中心46家,建成美丽乡村科普示范街120条,市、县配备科普大篷车7辆,流动科普展品200余件,为群众提供便捷有效的科普服务。科普信息化网络不断健全,市科协门户网站上线运行,“济宁科协”“济宁科普”等一批公众号、网站访问量达十万人次,与县市区科协和所属学会形成联合科普宣传矩阵。科普品牌打造亮点纷呈。大力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济宁市科普示范工程”,坚持举办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主题活动,通过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等方式培养科普典型,受到国家、省表彰奖励112个,获奖补资金927万元。深入开展“科普助安宁”应急安全科普专题行动,以6项主题活动为抓手,有效整合应急科普资源,提升社会公众安全素质。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普志愿者服务队29支1200余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36次。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信息学奥赛及航空航模、智能编程等比赛,成为青少年提升科学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金牌赛事”,132人在国赛中获奖,1160人在省赛中获奖,储备了一批“少年英才”。累计举办济宁市科学家青少年科技讲坛260期,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报告百校行148次,受益青少年10万余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创新突破。实施“科普惠农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探索科协“列单”、群众“点单”、第一书记“下单”的“三张单子”工作模式,打造科普惠农牵手“第一书记”工作品牌,市县两级开展各类下乡培训指导、科普活动1000余次,为全市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力量。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科协自身建设迈上新台阶

科协系统改革成效显著。市县科协改革按照强“三性”去“四化”要求,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情。市县科协按期换届,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吸纳医院院长、农技站站长、学校校长等“三长”担任科协挂兼职副主席,来自基层一线委员的比例由63%提高到70%。加强基层科协建设,推动解决缺编制、缺经费、缺人员、缺阵地的“四缺”问题,提升了科协组织吸引力凝聚力。学会发展更加规范。市科协所属科技社团达到51家。出台《济宁市科协学会组织通则(试行)》等文件,开展社团组织清理整顿,学会、协会治理结构、方式不断完善,科技社团组织建设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协组织建设优化提升。坚持打牢基础、延长手臂、形成链条,制定加快园区、企业、高校科协组织建设的意见,推动327家企业、7所高校、11个园区建立科协组织,实现组织工作有效覆盖。

聚焦全面从严治党

全市科协组织党的建设取得新进展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理念,严格落实“一岗双责”,不断提升全面从严治党的能力和水平。打造“党建红引领科技蓝”党建品牌,入选省科协改革创新品牌,荣获济宁市直机关优秀党建品牌。各类学习活动相互融合,形成规范化、常态化、全覆盖的理论武装模式。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形成正确舆论导向,牢牢把握党对科协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深入实施党建强会计划,在全省率先成立济宁市科技社会组织党委,市属学会实现党组织全覆盖,科技社团“党建带群建”工作实现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作风建设有序推进。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实施细则精神,持续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整治,始终保持纠治“四风”高压态势。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从严从实抓好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健全内控体系,严格规范程序,推动流程再造,不断将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干部培养步伐加快。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大力选拔使用优秀年轻干部,举办全市科协系统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努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科协干部队伍。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全市科协组织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团结引领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认真落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要求,勇于担当、真抓实干,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奋力开创全市科协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济宁实践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2023-05-24 ——全市科协组织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综述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36322.html 1 强化使命担当 服务创新发展 团结引领全市科技工作者建功立业新时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