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陈根运 刘彦芳)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村容村貌全面提升,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济宁经开区马集镇强化措施、上下联动,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断刷新“高颜值”、提振“精气神”。
党员干部带头,网格化责任管理。建立“村党支部+网格长+党员+网格员”四级责任网格,村村召开党员会和群众代表会,1000余名党员主动参与,为整治注入新动力。全方位宣传发动。全镇400余名镇村干部化身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宣传员”,全部下沉到各村,通过微信群、广播喇叭、公共广播等方式,进行全方位宣传发动。每村都建立“妇女之家志愿服务队”,美丽庭院创建率达到45%。走访排查整改。结合“三步走结百亲”大走访大排查活动,分六大类建立问题台账168个,限期销号整改率100%。结成帮扶对子1200余个,组成义务出工队伍130余个,组成“人居环境整治”党员突击队93个,整理残垣断壁1450米,清理垃圾1.3万吨。
探索资金筹措模式,克服资金制约难题。为彻底转变传统思想,破解资金难题,该镇采取多种模式募集资金,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有效缓解了整治资金难题。创新荒芜庭院治理模式,盘活死角边角经济。把农村闲置荒芜庭院整治、盘活这一闲置资源作为当今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中之重,在任山、磨山、三皇庙等4个村进行成功实验,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引领,采取庭院入股的模式,大力发展食用菌、松茸种植产业,盘活利用50余处,吸纳群众就业100余人,增加村集体收入50余万元。
健全考核体系,跟踪督导问效。为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了“千分制”考核体系,由镇纪委、督考办跟踪考核、跟踪问效。将各村发动群众参与率情况及每村、每条道路、街巷保洁质量全部进行量化考核,把量化考核结果与“村两委”成员、网格员、保洁员福利待遇、年底考核挂钩,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监督考核机制;其次强化调度观摩评比,确保机制长效。实行“日调度”“周盘点”、定期开展“回头看”等一系列工作机制,每月选出10个人居环境开展较好村和较差村,定期组织“村村到”观摩活动,对所有村队进行考核打分,按不同星级分类排名,前10名的村授发激励红旗,并进行奖补,后10名的村授发鞭策黄旗,扣罚三级包保责任人工资绩效,并限期整改、限期销号,以高压态势和有效机制确保整治工作长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