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郝潇 苏强
走进兖州区酒仙桥街道付家楼村,600米的“国潮夜乡村”彩绘墙映入眼帘。作为兖州区的新晋“网红墙”,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打卡拍照,顺便在后备箱集市上逛逛玩玩,整个村子热闹非凡,正如驻村第一书记李勇所说:“付家楼村的人气又聚集起来了!”
过去付家楼村只是靠近城郊的一个普通村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人外出工作生活,渐渐地村子里以老年人为主,一些常年无人居住的房子逐年凋敝衰败。
为深入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付家楼村村两委面对村里凋敝的房屋、荒芜的院落陷入了沉思,如何将人居环境整治到位并且降低以后的维护成本,把乡村振兴起来?村两委及驻村第一书记将付楼村的优势、劣势拿出来反复权衡,考察学习外地经验,最终提出了发展农村庭院经济思路。
“我们把房子从老百姓手里租过来,村民有了租金,收入增加了,把院子租给商家,村集体赚取租金或分红,我们村集体收入也增加了,通过房屋改造,村庄的人居环境也提升了,一举三得。”李勇说道。
付家楼村将人去院空、破烂不堪的闲置院落,或租或买或户主个人管理,把劣势变为优势,精心打造了“乡村非遗曲艺小剧场”、栖心茶室、傅星伯文化交流中心等场所,邀请区曲艺家协会的艺术家们前来演出。“游客们可以在游览村落时喝喝茶,听听曲艺,感受我们兖州当地的戏曲文化。”酒仙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钟炼说。
依托本村的文化底蕴和地处城边丰厚的人脉资源,付家楼村将著名画家傅星伯故居修缮整治,建立了“傅星伯文化交流中心”。书画爱好者们聚集在此交流研讨,写实采风,不仅带动了全村书画热潮,还吸引了外来的游客前来习字赏画,村子里的文化气息更浓厚了。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感受村子的特色庭院,付楼村将道路拓宽,街道胡同栽满了杏、栗子、核桃等果树,用荧光材料在村口绘制了“国潮夜乡村”文化墙。夜晚就在街上举办后备箱集市,集合各色小吃、文创产品、手工艺品、文艺表演等,满足市民乃至周边城市游客的多元化消费需求,发展起了夜经济。
如今的付楼村道路宽阔,家家果树飘香,逐步形成了田园旅游、餐饮美食、农事体验三大功能业态,变“静资源”为“动资产”,变“方寸地”为“致富园”,为人们带来多样化的乡村体验,打造“富楼”品牌,增加了村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