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茜茜
7月6日,全国助残志愿服务培训交流活动在我市举办。开幕式上,蓝色大屏幕主标题下方不规则排列的一行“小白点”格外引人注意。“这是我国首次在志愿服务主题大型活动的主视觉图上出现有盲文标识的开幕式标语,这是信息无障碍的一种体现,更彰显出这次活动的温度。”中国残联副主席、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培训交流活动是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自2021年换届后,首次召开的全国助残志愿服务活动。
吕世明说,首次召开活动就选在了济宁,这得益于山东省委、省政府,济宁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山东省特别是济宁市的助残志愿服务取得了显著成就,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在全国作出了引领示范。济宁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整个城市的文明氛围和文明意识都非常好,这是一个被世界所瞩目的城市。济宁还是一个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充分结合的城市。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慈善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各个部门齐抓共管,残联部门主动有为,包括全市的助残志愿者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政府各方面的保障以及全市残联组织提供的各种培训下,济宁的这片热土上残疾人事业已经开花结果。在刚刚落幕的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上,山东获得8枚金牌,其中济宁就有3枚。金牌的背后折射出一个城市对残疾人事业的持续深耕和培育。尽管比赛有的时候是偶然,但结果出自必然。奖牌背后就是济宁市残疾人工作的真实体现。我们希望借助这次活动,在济宁能够多探索出一些模式,发现一些典型,把济宁经验推广到全国。
谈及济宁市的助残志愿服务氛围时,吕世明说,来到济宁,第一印象就是这里的人身上始终充满着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这座城市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通过助残志愿服务与慈善公益活动,营造出和谐有爱的助残志愿服务氛围。帮助他人后有一种好的状态,这是对精神的追求,也是个人价值的体现;被帮助的人感觉到这座城市很有温度,经过帮助解决了困难,回过头来他会感恩这个社会,又会反哺社会。从点点滴滴都是情,(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