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08日
第03版:

朱熹与泗水的渊源

邵泽平

我上小学时就喜欢读的宋诗《春日》,描写了泗水滨的美丽景色,吸引人们诵读了近千年。“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尤其是我们泗水人,对这首诗作倍感亲切。

泗水县属于济宁市辖县,位于山东省中南部,泰山南麓。泗水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风景秀丽。早在7000年前,先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是伏羲、舜帝的故乡,先贤仲子的故里,东夷文化的摇篮,儒家学说的重要发祥地,被尊称为“洙泗渊源之地,圣化融液之区”。

发源并流经泗水县境内的泗河,一路欢歌,流入四百多里外的南四湖。古代将黄河、长江、淮河、济水4条独立入海的河流称为“四渎”,将这4条河的8条主要支流渭水、洛水、汉水、泗水、沂水、颖水、汝水、沔水称为“八流”,泗水是古代的“八流”之一。

据史料记载,元代之前,泗河是淮河的最大支流,在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京杭运河全线贯通后,济宁以南泗水河道被运河占用,泗河成为京杭运河的支流。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泗河又改为直接注入南四湖。

《春日》这首诗的作者朱熹,是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婺源县)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之后,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人们曾用这样的话赞美他:“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这样一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是如何与泗水亲近的?

原来,泗水县在春秋时期属于鲁国属地,所以那时候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常带着弟子到泗水河边游玩。《论语》中有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其中的“川”就是指的泗河,至今在泗河源头泗水县泉林风景区陪尾山上,还立有此碑。

南宋时期,朱熹因为仰慕孔子游泗水教化弟子的故事,欣然写下“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的著名诗句。对此有人质疑说,朱熹生活在长江以南,一生没有机会到泗水县泗河段,不可能指的是济宁境内的这个“泗水”。

对此,文学界早有定论:朱熹属于继承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四书五经”中的“四书”就是朱熹指定的。朱熹因孔子的生平经历,所以产生了对泗水的向往和仰慕之心,“胜日寻芳泗水滨”是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进行的一种“虚写”。

朱熹出生在公元1300年,这时已经是南宋了,山东泗水等地,已在金人掌控之中,朱熹一辈子都不可能北上到济宁泗水等地。那他寻芳泗水滨是设想?还是梦游?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首《春日》,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理学宗师:朱熹传》记载:公元1151年一个春日午睡时,朱熹梦见了孔子,梦见了洙泗学府。梦醒之后,他寻觅了几回,知是白日美梦,怅然若失;又看眼前四野碧绿,莺飞蝶舞,春意盎然,顿时诗意涌上心头,须臾间挥笔写就了《春日》这首诗。

这说明朱熹是梦中想往泗河之滨,用超越时空的诗情画意,来感受泗水之滨的春天,无意胜有意,为泗水留下了美丽的诗篇,引发千古传颂。■祝伟 摄影

2023-07-08 邵泽平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39188.html 1 朱熹与泗水的渊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