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邹城市香城中学 侯文燕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老师们认真践行新课程的理念,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有些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太深,教学习惯难以改变,还是进行“满堂灌”,课堂上唯恐讲不到位,而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太少。老师虽然下了大力气,但学生成绩往往不尽如人意。
日本生物研究小组对黑蚁群的活动进行研究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而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他们把这少数蚂蚁叫作“懒蚂蚁”。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原来“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这就是所谓的“懒蚂蚁效应”——懒于杂务,才能勤于动脑。相对而言,在蚁群中,“懒蚂蚁”更重要。而在教学工作中,能够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精心备课、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在学习方法上指导,在思维方式上点拨也显得更重要。如何才能发挥好“懒蚂蚁效应”呢?
把功夫用在课外,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精心备课。备课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中应本着遵循教学目标的决定性、教材内容的规定性、教材对象的可接受性、教学方法的适应性以及教学过程的教育性的原则,做到两个“吃透”。首先是“吃透”教材,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通读教材,研究和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思想内容、知识基础和基础训练的要点,从而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便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目标做必要的准备工作。其次是“吃透”学生,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差异情况等,从而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精力用在课内,认真上课,适时点拨。好的课堂不仅有量而且要有质。高质量的课堂要求教师既有既定教学目标,又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自己应心中有数,哪里该启发引导,哪里该讲解,哪里该重点强调,教师应把握好“讲”的尺度,千万不能什么都讲,漫天撒网,由教师一人唱“独台戏”。否则,挤掉了学生思考、练习的时间,教师劳而无功。叶圣陶先生说过:“假如学生能够‘领悟’了,能够‘研究’出来了,就无须教师的‘讲述’了。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领悟’而‘领悟’不到,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来的部分。这才显出‘讲述’的真正作用。”课堂上教师更大的作用是“导”,而不是“教”。学生的“学”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在学生如何“学”上做文章,重在让学生“悟”。课堂上教师如果滴水不漏,大讲特讲,反而会将学生引入“迷魂阵”里。
老师们,请不妨俯下身子,潜心研究,做一只“懒蚂蚁”,在教学中适时给予学生点拨与指导,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