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谷常浩
本报通讯员 刘栋 李勇
近日,家住任城区仙营街道仙营社区的刘明强跟邻居“干了一仗”。刘明强发现他的电动车充电器被某邻居“顺走”放在了车筐里,他不由分说就找人家理论,没聊个三五句就和邻居动上手了。
网格员杜保丽、徐芳芳接到调度电话后,立即赶到现场调解矛盾。经过耐心调解和劝说,双方同意去查看监控录像。原来充电器是被好心人从地上捡起来后放错了位置。了解到真相的刘明强和邻居握手言和,重归于好。
刘明强很后悔动手,“脑子一抽抽就动手了呢,要不是网格员及时出现,还不知道后边发生啥事呢?有问题找网格员或者去调解中心,准没错。”
网格员能快速反应,直达“患处”进行调解,得益于仙营街道完善的智慧化基层治理体系建设。街道政务热线中心通过自行研发的“综合智慧管理系统”平台,有效整合联动单位和各类社会资源,共享辖区 300余个视频监控资源,应急、城管、环保、网格等工作一网统筹、多口联动,实现社会治理有序高效、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
目前“综合智慧管理系统”平台还整合 12345 民生热线、民意“5”来听、居民说事、小巷管家等运转系统,实行“民呼我应”一个平台通办,在街道层面实现了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去年以来,街道民生热线共接到工单 2658条,推动问题解决率达到 96.5%以上。累计联合开展网格民主协商近 200 次,化解居民矛盾纠纷 189 起,解决停车难、电梯故障、噪音扰民、公共路灯用电、下水道堵塞等生活问题 172 件。
网格员杜保丽说:“有了社区的‘综合智慧管理系统’作为支撑,我们便是有了‘顺风耳’和‘千里眼’,从原来的被动等待问题上门,到现在提前发现‘风吹草动’,智慧平台为街道网格员们共同促进社区和谐关系建设提供了强大的‘靶向’能力。”
有了“智慧大脑”的后方坐镇,加上社区网格员强大的一线“矛调”能力,街道便可以更深层次地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子,逐渐创新形成了“有事先商量、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的“和为贵 仙商量”为民服务体系。
近日,秦庄社区王府景小区居民李福云将一面写着“心系群众解难题,真情实意暖人心”的锦旗送到了仙营街道“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服务中心,感谢街道工作人员心系群众、真情实意为民解决困难的好作风。
原来,因与房地产开发商有纠纷,李福云的房子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中心工作人员了解到相关情况后,联系街道司法所、社区法律顾问对她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街道通过法律援助与房地产开发商进行了交涉,最终圆满地解决了她的问题。
仙营街道分管负责人刘全营告诉记者,解决问题快靠的是街道“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的运行机制。“中心构建了‘党委政府领导、职能部门负责、相关部门配合’的‘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刘全营说,“对群众各类来访信息统一登记后,按业务归口及相应工作程序交业务负责同志及时办理,建立即接即办、分流交办、全程督办、结果反馈、公开监督及评价回访等机制,形成线上线下协同调处化解的工作闭环。”
智慧平台的早前研判,网格员的‘靶向’施治,中心的跟踪式化解服务,街道已经实现了一套“三位一体”的新时代矛盾纠纷化解新模式。
目前,在仙营街道,“有事先商量、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已经成为增进干群关系、处理矛盾隐患的普遍共识。大到小区怎么改造,小到垃圾桶搁哪儿,都能进行协商。整个协商过程,街道注重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党员、热心群众的 “宣传员”“调解员”“监督员”作用,从中选派熟悉社区工作、善做居民工作、职能部门和专业性强的人员参与协商,切实做好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工作,让社区治理更有温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做到“小事不出楼宇、大事不出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