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27日
第03版:

山盟 水盟 兴安盟

——全国地市百家媒体“兴安岭上兴安盟”主题采访侧记

这是爱的传递,更是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

在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玛拉沁乐园演艺厅内,采访团一行观看了由兴安盟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基层干部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创作的团结大爱红色情景剧——《乌兰河畔的红树林》。《乌兰河畔的红树林》讲述了一个成长在内蒙古草原上的南方少年席海涛是如何融入草原、热爱草原,最后扎根在草原的故事,让采访团几度落泪。

“兴安盟有群山、有辽阔壮美的草原,水草丰美。看了精彩的表演之后更加让我体会到一种浓郁的民族特色,兴安盟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谱写民族团结、民族进步、民族复兴的壮丽篇章。”范卫东说。

历史厚重的乌兰毛都杭盖草原让采访团对兴安盟草原上的情愫感触更深,沿途的草原风光成为幸福的画册。“一路走来,乌兰毛都草原壮阔壮美让我震撼,让我感受最深刻的还是这里的民族团结意识,这片草原上各族人民吃苦耐劳,尽心守护,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创造美好生活。”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副会长、柳州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吴怀辉说。

“这次主题采访活动,让我对‘与山盟、与水盟、与兴安盟’的理解更加深刻,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兴安盟生态美、百姓富,各民族守望相助,共同建设美丽家园的场景,祝福兴安盟的人民生活越来越好,兴安盟各项事业发展越来越蓬勃。”陕西省安康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王建说。

绿水青山·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发展

阿尔山,全称哈伦·阿尔山,系蒙古语,意为“热的圣水”。阿尔山口岸位于中蒙边境,是我国对蒙古国开放的5个国际口岸之一,与之对应的是蒙古国东方省的松贝尔口岸。在这里,采访团成员高声合唱《歌唱祖国》,表达了新闻工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7月11日,采访团沿着G302国道一路向北,驶入阿尔山市境内。车窗外,山峦逶迤、林海连绵,漫山遍野的桦树、松树笔直挺拔,给第一次来到兴安盟的四川省乐山日报社总编辑王大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里有满目皆绿的风景和健康绿色的农特产品,绿水青山也是阿尔山最大的财富。”

2014年以来,阿尔山市累计实施天保工程725万亩、人工造林106万亩、植树造林22万亩、水土流失治理20万亩。目前,森林覆盖率达到81.2%,绿色植被覆盖率达到95%,生态产品总价值达1229.33亿元。

如今,阿尔山旅游火起来了,也迈向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更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10年来,阿尔山市全年接待游客量从200万人次增长到50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0余亿元。

山东省菏泽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常健是第二次来到兴安盟,在他的眼中,如今的阿尔山与十年前相比,旅游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阿尔山的旅游资源特别丰富,这些年,当地的交通、住宿、餐饮等旅游设施日益完善,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大家在‘花式’旅游活动中增进了交流、理解、欣赏和尊重,对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

三天的主题采访已经结束,但全国百家媒体仍然不断刷新着对“兴安岭上兴安盟”的美好认知,大家纷纷留下真挚的感言:

“不来兴安盟,不知道草原多美、天空多蓝、边疆人民多幸福!”

“兴安岭上兴安盟,兴安盟里石榴红!”

文/本报记者 李楠

图/兴安日报社提供

7月9日至11日,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指导,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中共兴安盟委宣传部主办,兴安日报社承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兴安岭上兴安盟”主题采访暨全国地市媒体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进大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举行。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近百家媒体的社长、总编和编辑记者代表200余人,探讨如何加快推进地市级媒体深度融合,分享地方党媒融合发展成功经验。

会上,表彰了第二届全国地方党媒融合发展创新项目,并为获奖单位颁奖,济宁日报社“一网一端N号一户外”的融媒矩阵、“孔子爷爷说文明”动漫系列剧获创新优秀项目奖。

在为期3天的主题采访中,媒体记者前往乌兰浩特市、科右前旗、阿尔山市实地参观采风,并综合运用各地融媒体传播平台进行全方位宣传,讲好兴安岭上兴安盟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的成就和进步。

红色之城·红色基因深埋民族肌体

“乌兰浩特”系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城市”,有“草原延安”之称。

作为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最早实践地、新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的诞生地,乌兰浩特市红色革命历史遗迹众多并保存完好,共有11处红色景区景点,其中以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内蒙古党委办公旧址为核心,并称“一馆三址”,全年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年接待参观游客达150万人次。

“边疆固若金汤,祖国繁荣富强!”“民族团结一家亲,共建美好新中国!”参观五一会址后,媒体“大咖”们纷纷在留言簿上写下感受。

红色,是兴安盟历史长河中隽永的颜色。1947年,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为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从此,红色基因、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深植兴安大地的肌体,成为流淌在各族儿女血脉中的遗传因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竭动力。如今,关于民族团结的故事仍在继续。

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地处洮儿河、归流河、阿木古郎河三条河流汇集地,因而得名。如同水流汇聚,生活在三合村的汉族、朝鲜族、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回族6个民族村民团结友善,生动、鲜活地践行了一个暖意融融的“合”字。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盛夏时节,三合村万亩稻田已经进入夏日最佳观赏期。微风轻拂,稻田荡起层层涟漪,穿行其中,绿意触手可及。在这里,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稻香。

“天蓝、地绿、水清、土净”,整个村子体验下来,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副会长、浙江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总编范卫东感慨地说:“没想到三合村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建设得就像江南水乡一样。在这里,各族村民守望相助、互相学习、互相包容,处处呈现着一派祥和、富裕、文明的景象,让我感到这不就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嘛!只有边疆固若金汤,才有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

大爱草原·守望相助谱写团结佳话

“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20世纪60年代,一个重大决策在内蒙古自治区化成一场爱心接力行动——“三千孤儿入内蒙”,

2023-07-27 ——全国地市百家媒体“兴安岭上兴安盟”主题采访侧记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41530.html 1 山盟 水盟 兴安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