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李鹏昊 高琪
近年来,金乡县积极探索驻村帮扶工作方法与路径,不断加强驻村帮扶干部管理,逐步探索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第一书记“选管用育”闭环工作机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动力。
精准选派 实现帮扶力量集中化
按照“成方连片打造、整体优化提升”工作思路,结合全县乡村振兴整体规划,统筹考虑区位特点、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等因素,在确保软弱涣散村、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应派尽派基础上,将鱼山、卜集、司马、王丕4个镇街纳入本轮整体推进范围。
“卜集镇作为本轮第一书记重点打造乡镇之一,共覆盖31个帮扶村,这种选派模式为提升我镇党建治理基层效能,完善村级配套设施,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赢得了难得机遇。”卜集镇党委书记王昌说。
如何把最精干的力量植入乡村振兴,将最合适的人选派往最需要的乡村,实现精准配对?金乡县按照“因村派人、因人定村”的原则,在“定镇”的基础上,对“整乡覆盖”所有行政村进行逐个走访调研,摸排掌握不同类型村的发展情况,包括产业发展、现有资源、基础设施、基层党建等基本信息,形成“一村一档案”;通过搭建派出单位与镇街双向选择的沟通平台,根据村庄发展需求选择合适部门单位,根据单位职能特点选择适合镇街村庄,将派出单位职能与镇村需求双向匹配,形成匹配结对表;严把选派“入口关”,经个人报名、组织遴选,根据帮扶村党组织软弱涣散、产业发展滞后等不同实际,按照“部门对应、专业相符、资源互补”原则,从年轻后备干部中择优确定选派人选。
本轮,金乡县共确定114个帮扶村(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27.67%),选定县派第一书记94名(35岁左右年轻干部占比73.68%),其余村由市派第一书记覆盖帮扶。计划再通过2至3轮持续选派,基本实现全县所有镇街、村庄全面覆盖,整体提升。
精细管理 实现工作推进集成化
第一书记由组织部门、镇街党委和派出单位共同管理,金乡县注意发挥各管理主体的协同、合力,实现第一书记管理有机联动。
创新实施“3+1”帮带工作法,为每名新任第一书记确定1名县直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包保、1名镇街科级干部联系、1名原第一书记指导,通过经验上“传”、困难上“帮”、业务上“带”,形成“一人在村、多方支援”的工作格局;推行“四个一”工作法,每月召开1次工作例会,每季度组织1次现场观摩,每半年举办1次业务培训,每年开展1次履职情况考核,全面提升第一书记履职能力、业务能力。
实行“标准化”项目管理法,围绕项目库建设、方案编制、审批备案、组织实施、竣工验收、后续管护等6个方面,建立帮扶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操作手册,推行项目全过程动态化、公开化、规范化管理,确保帮扶资金高效使用、帮扶项目科学实施;实行“线上+线下”纪律管理法,在第一书记中全面启用钉钉APP,采取人脸识别打卡方式上下班,结合“党建智慧平台”监控和“四不两直”暗访对第一书记在岗在位情况不定期抽查。
此外,金乡县还建立了县下派办定期列席各镇街第一书记服务队例会制度,每周听取第一书记工作汇报;建立第一书记参加镇街村支部书记大点名制度,确保第一书记与村干部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共治、共建中振兴乡村。
精准发力 实现资源要素协同化
灯亮了、渠通了、绿化完善了、道路拓宽了,孩子们搬进了希望小屋,一座座崭新的村服务室屹然耸立,一排排甜瓜大棚拔地而起……“徐建瓴书记给俺们村办了这么多实事、解了这么多难题,我们打心眼儿里认可这样的干部。”卜集镇殷李村支部书记岳增洋笑着说道。
金乡县通过政策统筹、机制创新,在整合资金、政策、项目和加大部门协同上下功夫,探索整镇推进与连片打造相结合、下派帮扶与镇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路子,促进镇村经济发展、群众增收。一方面加大政策融聚力度,整合各级出台的涉农惠农政策,编写印发了《第一书记惠民政策汇编》,内容涉及农业、教育、就业、医疗等23个大项;另一方面加大项目汇集力度,县下派办立足“小切口、易实现”,整合团委、妇联、残联、工会、民政等部门的“希望小屋”儿童关爱、低收入“两癌”妇女救助、残疾人救助、“低保”群众救助政策,为每个第一书记帮扶村都整合了1至2个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急需办的实事好事,让第一书记带着项目上任,迅速在干部群众中树立威信。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第一书记效能和派出单位职能作用,金乡县坚持把统筹各方资源和力量作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县委组织部牵头,农办、财政、农业农村及乡村振兴等涉农部门参与,在加大对中央和省、市各类涉农资金、项目整合力度的基础上,将950万元第一书记帮扶资金专门列入2022年县级财政预算,专项用于第一书记推进实施乡村振兴帮扶项目;加大部门协同力度,在4个“整乡覆盖”镇街范围内,将财政、交通、水利、住建等部门选派的第一书记集中派往基础设施落后的镇街,将发改、招商、行政审批、自然资源等部门选派的第一书记集中派往产业发展滞后的镇街,注重发挥第一书记服务队统筹职能作用,在镇街层面上加大部门协同,对制约镇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进行分类攻坚、集中突破。
司马镇白庙村进村道路狭窄破旧,村民出行受到很大的影响。金乡县交通运输局派驻第一书记刘贤贤了解这一情况后,充分利用派出单位优势,协调争取“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项目,筹措资金200多万元,将进村道路拓宽至7米,长度1500米,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金乡县水务局派驻兴隆镇史庙村第一书记李军在走访群众时发现村内农田灌溉设施老化问题后,第一时间向派出单位协调资金30余万元,历时2个多月,建设完成一处长45米的高标准涵洞,有效解决汛期村内农田水涝灾害,促进村民保产增收。
本轮下派帮扶以来,金乡县严格落实市、县委部署要求,组建“第一书记联盟”,实行积分制管理,定期开展“五看四评三争”夺旗晋星活动,推动省、市、县各级下派力量在乡村场域上节点融合,新修村内道路52余公里,安装路灯1764盏,治理坑塘、黑臭水体171个,建设群众文化娱乐广场61处、希望小屋93间,新建提升党群服务中心48处,发展和培育致富产业项目40个,新增村集体经济收入510余万元,带动群众就业8700余人次,用真情与奉献赢得广大群众的满意,用拼搏与奋斗奏响了蒜乡大地乡村振兴的最强音。
精心培育 实现干事热情集聚化
为使第一书记放开手脚、卸下包袱、不畏风险敢担当,金乡县多措并举完善服务激励机制。实行“无忧保障”,健全第一书记保障机制,2022年首次将下派干部伙食补助138万元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县委组织部集中代管、专账核算、审核办理,由各第一书记服务队队长根据实际考勤情况发放,同时,按照每人200元标准为第一书记购买人身意外(含突发疾病)保险,并积极改善生活食宿条件。实行“季度谈心”,各派出单位领导与选派第一书记每季度开展1次“面对面”谈心谈话,了解队员工作、生活、家庭等方面情况,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送去组织的关怀温暖,让第一书记感到帮扶路上不孤单,不是一个人的“独舞”,而是大家的“大合唱”。
实行“实绩打擂”,建立第一书记日常考核+年度考核的“双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开展“五看四评三争”夺旗晋星活动,采取“一月一评分、一季一排名、一年一奖惩”的方法,晒业绩、比成绩,营造“相互比拼、经验共享、深化帮扶”的浓厚氛围;实行“一线提拔”,树立在基层一线发现、锻炼和培养干部的导向,将第一书记“双考”结果纳入干部考察内容,对在下派帮扶中真抓实干、表现优秀、群众公认的第一书记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重用。
2021年以来,金乡县共提拔重用下派干部29人,占所有下派干部的22.54%,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第一书记投身乡村振兴一线干事创业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