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程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主持召开的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牢价值取向”“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强调“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把牢价值取向,就是要回归改革初心,始终倾听和把握人民的改革心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的社会主义中国其根本特性也是人民性,国家权力源于人民,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只有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发,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目标,才能制定出人民群众满意的改革方案。面临各种利益藩篱,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长远和当前的关系,正确对待不同群体利益调整,坚决克服地方和部门利益的掣肘,把为了人民的改革初心落实到具体改革实践之中。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把牢价值取向,就是要依靠人民改革,这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之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主体维度阐释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人民群众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也是推动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群之所为事无不成,众之所举业无不胜。把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落到实处,攻克体制机制的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最大限度集中群众智慧,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汇合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把牢价值取向,就是要将改革的效果由人民来检验,改革的成就由人民来评价。当前,有的地方和部门改革的方案、举措都不少,但群众感受不深,主要是因为改革没有触及问题本质,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群众必然不能获得相应的改革红利。全面深化改革要让群众满意,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因此,在评价改革成效上,坚持群众立场,关键是看办成了多少事,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群众到底认不认可、满不满意。要在解决新问题上下功夫,努力让改革政策深入人心、改革举措落地生根,确保各项改革取得预期成效,真正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牢价值取向”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明确要求,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理念不能变。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只能坚持而不能动摇,以人民标准衡量改革成效,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人民群众才能真心拥护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合力。
(作者单位:中共济宁市兖州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