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仪凯 本报通讯员 王军仁 张保国
“能让孩子多睡一会”“离家近,孩子和邻居家的同学一起步行上学也放心”……近年来,梁山县深化县域教育综合改革的成效正惠及越来越多的家庭。随着一所所新学校陆续投入使用,一项项创新政策逐步深入实施,新老城区学生出家门、进校门的规划逐渐变为现实,集团化办学、免试就近入学等措施让家长不再为孩子上学发愁,群众满意度连年提升。
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总目标,梁山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建统领教体事业,全面深化教体综合改革,努力扩增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实施强校扩优行动,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智慧校园赋能教育现代化
第十一实验小学、第二实验中学、新坐标高中……几年时间,从城南到城北,从老城区到新城区,从基础教育阶段到高级中学阶段,一所所学校先后投入使用,梁山县教育事业实现了稳步发展。伴随着新学校的建成使用,梁山县积极推进教育数字转型、智慧转型、绿色转型,智慧教育环境不断优化,教师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显著提升。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的建设,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开放式、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学环境。“我们一节课有两个老师上课,教室里一个老师,屏幕里一个老师!”小路口镇黄河新苑小学的一位同学说。2023年,梁山县“城乡网络同步课堂”“名师课堂”实现了教学点全覆盖,优质资源实时推送到偏远学校,各联盟学校探索实践双师课堂、自主学习、课后服务等多个场景并取得实效。
整合资源激活教育发展新动能
“通过全力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工作,我们两年累计完成61处学校资源整合,提前1年完成总体任务。”今年1月,在梁山县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分组审议中,教育界代表的发言赢得大家一片掌声。2023年以来,梁山县持续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在整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奖补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整合教育资源,坚持全县统筹配置, 有效优化了全县教育资源布局。积极建强师资队伍,采取建立名师工作室、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等方式,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工程,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业务骨干,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
农村娃城里娃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如何让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何系统解决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梁山县成立强校扩优行动领导小组,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着力破解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加快推进乡村教育振兴。深化集团化办学是梁山县破解难题的第一招。完善集团核心校与成员校一体融合发展机制,既突出各成员校发展“一校一特色”,又推进集团形成合力、抱团发展。为推动集团化办学规范发展,县教体局指导制定完善集团办学方案、合作办学协议和集团章程,给予集团在教学改革和评价方面充分自主权。对于跨校交流的管理人员及教师,县教体局会同人事、财政有关部门制定补助政策,极大地提高了教师跨校交流的积极性。梁山县将强校扩优工作纳入综合督导评价体系,每月调度进展情况,及时总结在强校扩优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目前,梁山县通过集团化办学模式,有效缩小了校际差距,破解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适龄儿童“上好学”的需求,回应了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
构建学校联盟工作机制是梁山县破解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难题的第二招。在学校联盟机制下,核心校根据结对学校实际,派出具有较高管理或教学水平的挂职人员帮助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同时采取优秀教师送教下乡等形式,实现双方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结对双方还围绕课堂教学、管理评价、教师发展等,定期开展联合教研活动。
此外,梁山县还积极探索开展校际间教育协作。建立定期交流机制,每学年围绕教育管理、资源建设、教学研究、师资建设、内涵发展等主题开展交流研讨活动。突出教研科研协作,积极开展听评课、过关课、示范课等活动,打造成熟课型并移植推广。围绕教育教学难题联合开展课题攻关,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增强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和指导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