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1日
第03版:

“第二个结合”的实践路径研究

■吴彬

“第二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需要,也是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现代功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在于两者在根本上具有内在统一性,结合的关键在于选择恰当的方式。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重要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主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契合性。比如,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特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具有内在的价值统一性,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理想相契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思维方式相融通。中华传统文化是基于中国几千年漫长农业社会积淀下来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等,既有精华也有糟粕,需要进行批判与继承、提炼与挖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融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去,同时也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丰富到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中来。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多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发展。

紧扣时代发展主题,服务当下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需要不断发展以回应时代之问,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可资借鉴的智慧之源。要注重挖掘传统经典中的理念与精神。从古代传承至今的经典,已成为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需要不断研读进行挖掘与提炼。比如,如何从经典的阐释中更好地解读与推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使得这一理念能够帮助消解西方文明零和博弈思维带来的国际关系紧张局面,从而构建更适宜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坚持群众路线,发扬集体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已内化为中国人的性格和精神,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价值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走群众路线,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新时代依然需要坚持群众路线,比如,如何发挥群众的集体智慧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如何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

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激发全社会文化认同。只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才能真正激发民众的文化认同。要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形式。可以通过挖掘传统文化蕴藏的意境、审美、故事等内容来打造影视、音乐等文艺作品,也可以借鉴传统文化蕴藏的灵感、理念等内容来打造中国风服饰、中国风尚现代建筑;可以赋予传统节日、婚庆礼俗更多传统文化内容,也可以运用现代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契合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资源。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生活,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供审美的、陶冶情操的各种资源。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关于人生、人际关系处理等智慧,有助于消解现代社会给人们造成的压力与困惑。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全过程。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专门课程,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激发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作者单位:中共曲阜市委党校 本文系2023年度济宁市党校系统科研项目结项成果)

2024-08-21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9097.html 1 “第二个结合”的实践路径研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