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东山经》载,空桑之山,北临食水,东望沮吴,南望沙陵,西望湣泽。山中有兽,“其状如牛而虎文,其音如钦,其名曰軨軨,其鸣自叫,见则天下大水。”
《路史》《荒史》等文献认为,此山位于古兖州,因盛产桑树,又名广桑。关于“軨軨”为何物,后人莫衷一是,多以“神兽”“怪兽”语之。其实,它根本不是什么兽类,而是一种至今仍然常见的昆虫——桑虎天牛。
桑天牛,古称“蠰”,属鞘翅目,天牛科。《尔雅·释虫》云其“啮桑”。郭璞注曰:“啮桑,似天牛,长角,体有白点,喜啮桑树,作孔入其中,江东呼为啮发。”因其啮桑,似天牛,后世称之为桑天牛。它有两长角,如八字,似水牛角,故鲁西南民间称之为水牛。
桑天牛不止一种,除郭璞所说的白点桑天牛外,还有背板分为黄色、赤褐色和黑色3段的桑天牛。华德公在《蚕桑病虫害原色图谱》中说:这种桑天牛,“翅上有黑色和黄色相间的斜带,谓之虎斑,是其显著特征”,故又名虎天牛、虎斑天牛、桑虎天牛。
桑虎天牛,形状似牛,翅上有虎斑(纹),与《山海经》中軨軨“状如牛而虎文”的外貌,惊人一致。
《山海经》说軨軨“其音如钦”。钦,通“吟”。若用绳子拴住桑虎天牛的一条腿,它会扇动翅膀飞行,发出类似“吟吟”的声音。《山海经》又说軨軨“见则天下大水”,恰与《本草纲目》桑天牛“夏月有之,出则主雨”的记载不谋而合。
可见,軨軨根本不是什么神兽、怪兽,而是今天仍然司空见惯的桑虎天牛。它在古代中国并不罕见,《山海经》的作者为何将其放在空桑之山来写呢?恐怕与这里的桑蚕业发达有关。
据《史记》记载,至汉武帝时期,古兖州地区仍“颇有桑麻之业”。桑天牛为桑树天敌。《蚕桑病虫害原色图谱》:“幼虫蛀食桑树枝干,形成宽大隧道,树皮龟裂,阻碍营养和水分的传导,轻者桑树枝细叶小,降低产量,重者大量枯萎死亡。”
以种桑养蚕为业的当地先民,畏桑天牛如虎,对其形态及生活习性之了解,自然比其他地区的人要早且更清楚。再加上这里两面环水,北临食水、西望湣泽,先民常遭水患之苦,或许,他们很早便发现了桑天牛出现与下雨之间的关系,并将之记录下来,成为《山海经》相关部分的原创者之一。■文欣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