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王齐敏)城市污水处理是关乎城市居住环境和群众生活质量的民生大事。近年来,济宁经开区统筹布局污水处理工作,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污水处理厂提标通过采用市场化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节省了政府投入,节约了水资源,保护了水环境,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充分调研,创新思路求突破。济宁经开区现有城市污水处理厂1座,设计规模为每天3万立方米,2013年建成投入运行,采用BOT模式,运行至2042年。现处理能力已满足设计要求,原设计出水水质为一级A标准。按照省、市最新要求,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需进一步提标至地表水准Ⅳ类标准。济宁经开区全面调取区内取水、用水和排水数据,激发创新思路,提出解决问题新措施。充分发挥污水处理厂与嘉祥电厂较近的优势,引进社会资本方投资建设,采用中水回用的方式,实现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目标。
社会投资,减轻了财政负担。经专业测算,如果要实现污水处理厂出水稳定达标,需在现有的工艺基础上再增加磁混凝沉淀、反硝化滤池和臭氧氧化等工艺单元装置,至少需新增投资约1500万元,折合污水处理费需提高约每立方米0.85元,年污水处理费每年增加930万元,按运营10年计算,区管委会可节省污水处理费9300万元。通过承包方自筹资金,完成了提标改造工程的建设,济宁经开区管委会节省直接投资约1500万元,减轻了区财政的压力。
企业运行,提高了经营收入。承包方在建设和运营阶段自负盈亏,促使其采用更先进的管理运营模式、技术革新等方式,最大程度地节约项目投资和运营成本,确保获得稳定利润。该项目总投资约1500万元,承包单位运营10年,运营期间年收益约为309万元/年,预计5至6年可收回建设成本,项目年度总投资收益率可达7.5%,高于其他行业的投资收益。
回水利用,降低了企业成本。辖区内华能嘉祥电厂原本采用地下水作为生产水源,用水消耗成本较高,企业经济负担较大。通过用污水处理厂的中水代替地下水,显著降低了企业生产用水成本。目前,污水处理厂设施运行稳定,日均回用水量每天约1.6至1.8万立方米,全部回用至华能嘉祥电厂。相较于地下水,企业吨水使用成本由原来的每立方米4.8元降至每立方米1.1元,年度用水成本节约229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