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建新 杜文闻
通讯员 牛玉亭 孔雅玮
走进曲阜市息陬镇息陬社区,一排排高楼整齐划一,道路两旁干净整洁,文化广场内,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话家常,孩童们奔跑嬉戏,一片欢声笑语……在政府与村集体的共同努力下,息陬村旧貌换新颜,摇身变为文明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息陬村盘活集体资产、强化政策支持、用好用活收益,逐渐探索出发展集体增收新路径,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活力。
盘活集体资产
拓宽增收途径
“我所在的大棚里,种了苹果树,还套种了蒜苗、韭菜等,其余的棚内种植了葡萄、洋葱、西红柿、西瓜等瓜果蔬菜。为了节约资源,我们采用的是立体农业种植,一到丰收季节,就收获满满!”凤华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王玉金说。
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一个过硬的村级党组织和一批过硬的带头人。自成立息陬社区后,裴凤华从西息陬村党支部书记成了息陬村党委书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为千方百计实现集体增收,裴凤华提出将土地化零为整,集中土地资源流转土地,实行规模化种植、经营,成立曲阜市凤华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放权不离地”“三金收入保利益”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参加合作社的村民以0.4亩承包地为1股入社,按照1300元/亩的标准以最终获益资金的形式进行分红,村民成为社员后,还可以继续参与到土地经营的决策、管理以及种植上来。同时,合作社还为老弱病残、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发放劳动报酬。这样一来,息陬村集体收入有了保障,并且能覆盖到每家每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息陬村收入来源主要分为三项,第一项是购买九巨龙托管门头与市场门头,整体租赁收入超过40万元;第二项是凤华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年带来收益10万元;还有一项是土地与冷库租赁,收入超过50万元,这样每年的收入能突破100万元。”裴凤华边说边拿出一摞摞合同、账目,展示着近几年的成绩单,脸上的欣喜清晰可见。
强化政策支持
推进资源赋权
“俺们村每人每年都有520块钱的分红,每个月1号60岁以上的老人能免费领5斤鸡蛋,而且在春节、中秋节等节日都有几百块钱的福利,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还可领取1000元左右的生活保障金。比起以前,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西息陬村村民杨洪芝笑呵呵地说。
近年来,息陬村强化政策支持,充分利用财政扶持资金,合理依托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组织村集体和群众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方式入股,充分保障集体成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经营权,实现共商共建、收益共享,让村民干有奔头、尝有甜头,切实将资源转化为资金,让农村集体经济成为村民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
用好用活收益
发展活水经济
“这下好了,村里有冷库了,以后的蔬果也有地方存放了,再也不用担心蔬果放坏卖不出去了!”正在大棚里忙活着的孔大爷高兴地说。
息陬村借助资源优势与政策支持,因地制宜发展葡萄种植业、果蔬农业,现建有大棚34个,种植葡萄、苹果、白菜等大众蔬菜水果。冷库的建设与投入使用,在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缓解了村内新鲜蔬菜的错季销售难题,实现临时周转,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向“高产、高质和高效”方向优化与调整。据悉,冷库项目总投资280万元,项目的实施可实现每年储藏蔬菜6000吨左右,每年减少因成熟度过高而无法销售的损失200万元,并通过错时上市,增加收入40万元。息陬村每年将拿出16.8万元对享受政策户进行分红和用于村内公益事业发展。冷库的建成使用,既用好用活收益,又发展了活水经济,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增加社区群众收入来源,一举多得。
“今年打算继续投资扩建蔬菜大棚,另外,社区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也要跟上,继续建设文化长廊二期,建设幸福食堂……除了之前建成的冷库外,还计划再建设粮仓,并新上烘干设备。息陬社区第三期也在加快推进,争取让老百姓尽早住上新房子!”裴凤华自信满满地说。
▶ 记者手记
近年来,曲阜市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3588”工作部署,扎实推进“百区千村”三年行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统筹协调谋划,确保乡村振兴建设出亮点、见实效。一组组亮眼的数据,一张张发展规划图,凸显着息陬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取得的成绩。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息陬村立足村情,勇于尝试,逐渐摸索出一条“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一幅文明和谐、经济繁荣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