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张勇 高爽)近日,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手足外科成功完成两例3D打印个体化定制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正在康复锻炼中。
据悉,一位53岁的女性患者,因左踝关节疼痛不适10年余,辗转多家医院就诊,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目前已经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入院后诊断为“左踝关节骨关节炎(Takakura-Tanaka3B期)”。患者要求在解决踝关节疼痛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可活动的关节,在完善一系列术前检查后,科室组织病例讨论和院内多学科讨论,准备为患者实施国产假体全踝关节置换手术。术前根据患者影像学资料和查体情况,利用3D打印技术,精准测量踝关节和下肢力线,纠正胫距偏斜角,制定了个性化的截骨导板,便于术中快速精准实施手术。术中注意对患者刀口周围皮肤软组织保护,分别通过胫骨及距骨截骨导板进行截骨前定位,安装截骨导向器,依次截骨,然后安装胫骨及距骨假体,最后安装合适的衬垫,用时2小时30分钟顺利完成左踝全踝关节置换及跟腱延长和外侧副韧带修复术。3D打印技术的应用,让手术中医护人员做到了每一步都心中有数,减少了术中有创操作步骤,缩短了手术时间,关节假体安装精准。术后,根据术中骨质情况结合加速康复(ERAS)外科理念实施个性化康复锻炼。
另外一位60岁男性患者,因双踝关节疼痛不适5年余、左踝关节疼痛加重1年余来诊。既往曾行3次踝关节封闭及长期药物治疗,疗效不佳,门诊诊断为“双踝关节骨关节炎(Takakura-Tanaka3B期),左踝为重”。通过同样的术前个性化3D打印技术,精准测量了踝部骨质切除情况,骨赘清理的范围,外踝上截骨纠正外侧踝穴撞击情况,并于近日成功为患者实施3D打印定制化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
踝关节骨关节炎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的骨关节病,表现为踝关节疼痛,站立行走及下蹲时疼痛加重,严重的会影响生活质量。目前对于终末期踝关节炎治疗方式为踝关节融合术或踝关节置换术。踝关节置换是通过人工关节面来替换原有病变关节面,达到无痛和保留活动度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保留踝关节活动度、保障术后患者行走舒适度上,踝关节置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踝关节置换手术复杂且难度大,除了安装植入踝关节假体外,术中还需考虑患者下肢力线、前足力线、后足力线、软组织松解及踝关节周围韧带重建。近年来,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个性化定制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成为国内外率先探索的领先技术。个体定制化踝关节置换要求高密度的医工企结合,在完成患者CT数据采集后,利用先进的3D技术精准计算出截骨量及截骨方向,制作出3D打印截骨导板,术中利用截骨导板完成精准截骨,能极大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创伤,提高手术成功率。
济医附院骨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手足外科团队在亚专业发展方向上紧跟国内外技术发展,聚焦亚专业前沿问题,学习先进治疗技术。该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该院足踝外科治疗水平又上一个新台阶,为患者带来更为可靠的远期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