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玲
近年来,济宁教育学院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产教融合,让地方职业教育焕发新活力。
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
学院顺应时代发展,锚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新增新兴专业,形成学院现代服务业、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制造业三大专业集群、12个精品专业协同发展、幼儿保育省级特色专业领衔带动的良好态势。围绕这一态势,学院积极推进职普融通,深化产教融合,开设职普融通班、3+2对口高职班、“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职”的海信集团“订单班”,反响热烈,招生火爆。与大型企业合作,引入资金,建设成新能源汽车实训室、老年人服务与管理实训室、婴幼儿托育实训室、蒙氏幼儿园模拟室、机电技术应用实训室、1+X技能大赛实训室等沉浸式育人场地;邀请企业全国劳模、“大国工匠”等专家专程为学生作励志报告,学院校企合作版图稳步拓展。举办“1+X”幼儿照护开课培训,开展送培上门服务;举办“1+X”幼儿照护职业技能、“1+X”医养个案管理职业技能、“1+X”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考核通过率达100%,“1+X”建设逐步深入。目前,学院畅通升学路径,“职普融通、中高对口、职教高考、产教融合、职继衔接、出国留学”一体化建设初见成效。
推动教育范式新变革
为激发学校教育新活力,打造教育教学新局面,学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组织教师参与各类教学能力大赛与培训活动,取得显著成果。去年,参加济宁市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3人荣获二等奖,4人获得三等奖;3名教师在市级评选中脱颖而出,获得省赛推荐资格。创新集体大教研方式,教研氛围浓郁。开展外出培训交流分享会,实现培训经验的多范围流动和实际应用;开展各级各类校内科研培训,鼓励教师申报课题项目,以科研推动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深化智慧校园建设。建设孪生平台和校园智慧安防系统,引入先进技术,设置安防中心,巩固校园安防;制定监控视频查询制度,初步实现人员入校智能抓拍、轨迹查询、监控实时调阅、学院周围警戒等功能的成功运行,为教育教学、学生管理赋能。
打造教师培训新模式
学院自成为济宁市师德培训基地以来不断开拓创新,大力推进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建设。近年来,学院培训合作不断深化,成立师德培训现场教学宣讲团,打造八套精品课程,济宁市师德培训现场教学视频纳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培训课程资源。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正式签约,共建济宁学习中心,成为山东省唯一一个学习中心,并合作开展现场宣讲2次。与曲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研学营地合作,成功挂牌“济宁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基地”,推动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东西部培训协作,为喀什地区教师培训中心制定鲁喀“薪火筑梦”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修培训方案,为重庆万州制定重庆市万州区骨干班主任培训方案,跨地域培训稳步推进。
构建智慧服务新标杆
自成为济宁市普通话培训测试社会服务中心以来,学院积极开展普通话培训测试服务,逐步实现测试的信息化、数字化。2023年,开始使用新版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系统,每年开展普通话测试10余次,因工作成绩突出,成为全省唯一的“山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社会服务中心”,面向全省提供普通话培训测试服务。2024年,学院普通话测试工作实现了质的提升和突破,测试使用人脸识别设备等防作弊科技手段,建成全国首家“全国产化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化考场”,引入先进的AI测试亭系统,实现测试全流程智能化操作,在普通话测试领域树立了可借鉴的标杆。学院受邀参加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会议,并作交流发言;高标准测试中心被省语办作为山东省唯一一个测试站推送到国家语委,入选全国首批优秀测试站,所拍摄宣传片在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网进行展播,全面展示高标准测试中心的智能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