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济宁民政系统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制定实施济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注重以改革创新的办法破难题、补短板,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把一项项惠民利民政策落实到位,让群众更加真切感受“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温暖。
兜牢民生底线 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济宁民政系统大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改革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网,让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更有保障。
持续提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建立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挂钩、按一定量化比例确定低保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5年6次大幅提高9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其中,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993元、816元,城、乡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292元、1061元,33万余名困难群众纳入兜底保障范围,衣食无忧得到确保。
逐步拓展兜底政策覆盖面提升精准度。明确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可以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对遭遇突发性、紧迫性、灾难性困难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人员,取消户籍地、居住地临时救助申请限制。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转变,开展“济时救—幸福来敲门”行动,为3.2万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社会化专业照护服务。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归集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人口、刚性支出困难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低收入人口基本信息,加强社会救助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线下依托“铁脚板”入户核查,形成低收入人口监测帮扶“救助链”,有效避免救助遗漏和重复救助。
擦亮“济时救”社会救助品牌。全面推行“主动告知、主动发现、快速响应、即时救助、跟踪转介”闭环救助模式,创新设立“济时救”特别响应救助基金,2024年基金总额达到2300余万元,救助重大急难群众800余人次,让遭遇急难困境的群众能够通过社会救助得到兜底保障。“济时救”品牌获评全省优秀社会救助品牌。“诚信救助”做法获评全国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3个县获评全省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
加强特殊群体生活保障。推动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实行资格认定“静默认证”,困难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加强和改进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每年开展“真情救助·温暖过冬”专项救助活动,联合社会力量开展“共筑团圆梦”公益寻亲行动,建立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落户工作机制,2020年以来,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579人次,寻亲成功返乡3476人,落户安置103人。
增进民生福祉 提高“一老一小”生活品质
“一老一小”是大多数家庭的重要民生关切。济宁民政系统围绕保基本、促普惠、市场化,推进“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
老龄工作体系不断完善。优化调整市老龄工作委员会,修订市老龄委工作规则,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任务,协同推进“政策惠老、居住适老、数字助老、就业帮老、法律护老、社会敬老”,构建起党政主导、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的“大老龄”工作格局。目前,基层老年协会覆盖率达到71.7%,成功创建12个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5.37万老年人享受经济困难老年人生活补贴,2020年以来,实施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8024户,为10.4万特殊困难老年人开展探访关爱超过145万次。
养老服务供给更加多元。实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调整优化养老服务发展资金补助政策,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成各类养老设施1566处,其中养老机构230家、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79处、农村幸福院687处、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51处、助老食堂419处,一批全国知名养老品牌落户济宁,济宁市成功入选2025年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7个县(市、区)被评为全省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县,逐步形成兜底供养有保障、普惠养老能满足、中高端市场可选择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供给格局。
儿童福利和权益保障工作开拓新局。全面落实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政策,机构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含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2483元、1987元、1479元。加强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工作,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工作内容,“心能量 树成长”工作法入选全国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首批创新案例。连续举办3届“点燃爱心 牵手成长”公益创投大赛,撬动社会资源6280万元,助力困境儿童与社会组织双成长,工作模式入选全国社会工作创新发展大会典型案例。市、县、乡三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实现全覆盖,基层儿童主任队伍规范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全国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济宁召开,泗水县获评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示范县,汶上县、泗水县被确定为全国“护童成长”项目试点。
深化改革创新 扩大婚姻殡葬服务供给
济宁民政系统紧盯群众操心事、烦心事、为难事,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推动基本社会服务更专业、更便利、更暖心。
让婚姻登记成为幸福生活的新起点。打破户籍限制,全面实现“跨省通办”“全市通办”,当事人可以预约选择济宁任一婚姻登记机关办理婚姻登记业务,让新人免于为爱奔波。建立特殊节假日开展预约结婚登记制度,赢得群众和媒体点赞。深化“婚育户”一件事改革,举办集体婚礼、结婚颁证仪式、婚姻家庭辅导服务等特色活动,研究推出新中式婚礼模式,倡树文明简约婚俗新风。在全省婚俗礼仪展演中,新中式婚礼荣获“我最喜爱的新婚礼模式”一等奖。
办好“逝有所安”这件人生大事。全面推行惠民殡葬政策,每年为群众节省治丧费用5000余万元。大力推进殡葬设施建设,建成公益性公墓506处,8处安葬设施入选全省“逝有所葬、迁有所去”生态安葬试点项目。将济宁孝贤文化与“反对浪费、文明节俭”等新时代文明实践要求相结合,推行村书记致悼词等做法,创新开展集体共祭、鲜花祭扫、代客祭扫等服务,弘扬“厚养礼葬”新风正气。
发挥职能优势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济宁民政系统完善社会参与体系,优化专项行政管理,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找准切入口和发力点。
慈善福彩事业健康蓬勃发展。市委、市政府高位推进慈善工作,“四大班子”每年带头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登记认定慈善组织达到64家,设立社区慈善基金483支。2020年以来,累计募集慈善资金20.57亿元,实施“情暖万家”“朝阳助学”“康复助医”“情暖夕阳”等慈善救助项目,帮助94.18万群众解决上学、就医、养老等生活困难。济宁累计荣获“中华慈善奖”10项、“山东慈善奖”53项。福利彩票事业稳定向好发展,坚守公益初心,2020年以来,全市福彩销售额累计达到43.25亿元,筹集公益金13.34亿元,市场份额稳居全省第一,举办济宁市首届福彩公益文化节,推出“五彩蜗牛”公益服务项目,为“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社会公益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资金支持。
社会组织积极发挥功能作用。社会组织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覆盖”,党建入章率达到100%。完善社会组织全流程综合监管制度,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动员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东西协作、县域经济和强市建设,1891家社会组织实施乡村振兴项目1836个,累计投入2.5亿元,受益群众达到683万人次。2024年,行业协会商会减免、降低收费1200余万元,惠及3900余家企业;以招聘会、对接会等方式帮助行业企业吸纳就业人员9082人,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和供需对接平台113个。5家社会组织获评“山东省社会组织标杆”,10家社会组织获评“全省服务高质量发展出彩社会组织”。
地名管理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出台《济宁市地名管理办法》《济宁市城市道路命名导则》,进一步完善地名管理制度体系。实施“乡村著名行动”,全面推进乡村地名命名设标、文化保护、信息服务、应用赋能。2023年以来,新命名城市道路272条、乡村地名2969条,设置维护地名标志2800个,助力乡村快递从“进村”到“入户”不断升级。加强地名文化传承保护,编撰出版《济宁市地名志》丛书、《济宁市地名保护名录》,拍摄“守望地名”地名文化短视频28部,集成出版《守望地名·印象济宁》地名文化图书,“印证济宁”地名篆刻作品在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等重大活动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