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慈善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一种道德追求,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造血干细胞捐献,是一种基于人人相互扶持、相互救助理念的社会公益活动。其广泛而持续的开展,既依靠群众的自发力量,也离不开有关部门、社会组织的有效运作、积极倡导,离不开各种规则制度的不断完善。比如,自2002年至2024年,天津医科大学携手市红十字会举办24次校园集中采血入库活动,8290名天津医科大学师生的血样载入中华骨髓库,61名志愿者成功挽救多地白血病患者的生命,这样的事例鼓励着更多人加入行善的事业。随着一系列保障支持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务实举措落地生效,我国罕见病患者用药、治疗环境正得到持续改善。
——人民日报:《种下一颗颗“生命种子”》
对行政执法来说,罚款本身不是执法的目的,通过严格执法有效遏制违法、激励守法,引导企业和群众依法规范经营、自觉守法才是重点。行政执法机关要规范审慎行使裁量权,避免执法简单粗暴“一刀切”,更好保护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近年来,许多地方对于轻微违法行为,探索实行“纠正免罚、公益减罚、轻微速罚”等柔性执法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社会韧性,还能促使当事人自我反省,引发公众对法治精神的深刻体悟,将法治精神的种子深植于内心深处。
——光明日报:《纠正“小过重罚”彰显法治温度》
国风演艺如今越来越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他们的审美意识带有超前性和另类性,这要求演艺策划更具突破性,通过与现代审美融合与创造性表达,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路径。比如颇受年轻人喜爱的《国风超有戏》,以多样的表达、不同的元素汇聚于同一舞台之上,从文化、旋律、乐器等不同角度,全方位释放国风魅力,节目的策划、参与嘉宾的多元开放式跨界组合,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惊喜混搭。当然,这种创新应该是守正基础上的创新,而不是无边界地恶搞、戏说和歪曲,更不可为糟粕恶俗文化“美颜”。
——经济日报:《国风演艺圈粉彰显文化魅力》
新职业的涌现,不仅推动了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也为求职者提供了更多元的就业选择,成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蓄水池”,对稳定经济发展和推动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与产业蓬勃发展相对应的是,一些新兴产业出现巨大的人才缺口。调查显示,未来五年仅物联网安装调试员的需求量就达近500万人,无人机驾驶员需求量达近100万人,均存在巨大人才缺口。
每一次技术变革,都是对人才结构的一次调整。新职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既有利于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促进劳动者就业创业,更对提高职业教育培训质量提出要求。想要引领产业积极发展,除了给予从业人员的身份肯定,还离不开对他们的未来提供保障。与新职业领域人才的旺盛需求相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刻不容缓。
——劳动午报:《新职业不断涌现,人才培养不能落下》
自2023年下半年实施入境签证便利化政策起,我国出入境外国人及免签入境人数迎来爆发式增长。日前,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累计查验出入境外国人6488.2万人次,同比增长82.9%,其中免签入境外国人2011.5万人次,同比增长112.3%。截至目前,中国已同25个国家实现全面互免,对38个国家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对54个国家实施过境免签政策。境内停留时间延长、适用口岸增加……不断放宽优化的免签政策,有效提升了外国人来华的便利度,也让世界对友好、开放的中国有了更真切的认识。
——环球时报:《让“非遗春节”打响入境游开门红》
(辑录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