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6日
第03版:

孔子的教育理想及当下启示

■刘璐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在孔子以前贵族垄断把持了教育,即“学在官府”,平民子弟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提出“有教无类”教育的原则,这在当时是震古烁今的观念。他适应了时代对文化的需求,突破既有传统,兴办私学,不分贵贱贫富,只要有向学之心,便能够接受教育。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孔子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总结提炼出一系列教育原则、理念、方法,并反过来用于教育实践,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可以说这样的教育规模,在古代罕有其匹;这样的教育理念,在今天也依然熠熠生辉。

正如徐复观先生所说:“中国学和教的观念当然不始于孔子,可是使‘学’与‘教’成为普遍的人类的东西则确系奠基于孔子。……这是改变人类运命的惊天动地的大事。”

孔子的教育理想概括来说,就是培养能够安邦济世的新兴士人阶层,即具备君子人格的士人,由他们来引领世风,改变当时“礼坏乐崩”的乱世。孔子教育理想的内涵,主要有三点:人才教育、人格教育、人文教育。

首先,人才教育是指学习有得之后,可以用之于社会,造福人群、贡献国家的人才。

孔子在当时就是极为杰出的人才,于《诗》《书》《礼》《乐》《易》无所不通,人皆称赞其“博学”“知礼”。他用“礼乐射御书术”六艺教授弟子。孔子曾在鲁定公时受到重用,三月而鲁国大治,可见他的学问不是纸上谈兵,他也自诩“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可惜时不他予,未能一展所长,于是倾力授徒教学,培养了“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孔子将弟子分为四类,“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把“德行”列为四科之首,因为在孔子看来,教育如果忽略“德行”,不但对个人和社会皆不利,更有可能祸及其身,因此孔子主张教育的理想培养目标是立德树人。

其次,是人格教育。如果人才教育的目标是用之于外,那么人格教育的目标就是成之于内。前者为用,后者为体,用者可以因时因地制宜,体者则恒定自足。能够立其体,才能超越用的局限走上人性完满之途。孔子和后世的“思孟学派”基于对人性向善的判断,得出三条结论:第一,人皆可成为圣贤,因为人人天生有善的潜能。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只要找回迷失的本心,每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性;第二,人皆应该成为圣贤,否则就背离了天生向善的本性;第三,当一个人走向圣贤之途时,还要自觉帮助别人走上成功之路。就是孔子讲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就可以使人在安身之时,可以同时立命。人才教育使人安身,人格教育使人立命,两者相辅相成。

最后,还有人文教育。孔子在答复子路问“成人”时,说:“若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子路问怎样才算是成人?孔子回答,像鲁国大夫藏武仲那样有智慧,孟公绰那么清心寡欲,卞庄子刺虎那么勇敢,以及冉求那么多才多艺,再加上高度的礼乐修养,就可以算是成人了。但孔子认为这个标准太高了,今天的君子哪里还能做得到呢?遇到利益想想自己该不该得到,遇到危险能够勇于承担责任,即使是在精神陷入困顿的境遇下也不要忘记自己曾经的诺言,也可以算是成人了。由此可见,人才与人格皆有基础时,还需要“文之以礼乐”。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孔子也曾强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由此可见,人文教育使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使一个人立身处世,行其所当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走出一条“人文化成”的道路。受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天生的潜能自由而完美地展现出来,孔子的教育理想就是为了让人了解人性的潜力,进而通过教育的途径发展起来,这为我们现代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借鉴。

总之,孔子关于教育的理想,蕴含着许多今天看来依然合理的成分和智慧光芒,读来依然令人叹为观止,对于解决现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无借鉴和指导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

2025-02-16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97269.html 1 孔子的教育理想及当下启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