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琨
泗水县国有黄山林场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济宁市唯一一处天然次生林林场。历经几代林场人的坚守奉献,如今,这里大树参天,松涛阵阵,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犹如一道守护着泗水山区的“绿色长城”。而陈超祖孙三代人,正是这“绿色长城”的建造者、守护者。
作为一名“林三代”,1985年生人的陈超听着祖辈造林的“传奇故事”长大,也深刻地体会着护林员的艰辛。陈超的爷爷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1950年,他看到村北的秃山毫无生机,便立志要让这座荒山变青山。从此,陈超的爷爷披星戴月地在山上忙活着,手上的老茧每蜕一层皮,山上的树木就多出一大片。
1966年,这片山绿了。但让老人没想到的是,他的子孙会与自己一样,与林场结下半世纪之缘。1983年3月,陈超的父亲接班护林,每天沿着爷爷巡山的路,早出晚归、巡山护林,也在陈超的心里种下了扎根守护山林的种子。
2001年7月,护林18年的父亲因病去世,陈超按照父亲的遗愿,把父亲安葬在林场脚下。同年,陈超通过招工成为了一名护林员,成为林场唯一的“80后”。
护林员日常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巡山,每次森林防火期,陈超每天巡逻12小时以上,来回要走一二十公里,拿着短锯、锄头和镰刀清理防火隔离带,为树木防治病虫害,时常双脚被磨出泡,三四个月就走坏一双鞋。
在林场护林,最怕的就是遇到火情。2002年正月初九,陈超在跑马岭一带巡山,有片烟灰飘到了他手面上,往远处一看发现正南方有一股轻烟,他立马飞奔跑回场部报告。和有经验的老护林员们在起火点上风口一字排开,挥动着手中的工具扑火。熊熊大火把脸烤得生疼,手上也麻木了,但大家心里清楚,大火一旦越过了他们这道防线,身后就是广袤森林,将给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正是他们靠着这份坚定的意志,与大火持续战斗了两个多小时。山火扑灭后,陈超瘫坐在地上,第一次感受到了大火无情,感受到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更深刻体会到了爷爷对父亲的叮嘱——“吃林业这碗饭,责任重大,要处处小心,马虎不得。”
陈超从小就往山里跑,山上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都印在心中的地图上。但在林场每天重复同样的事情,有时也让陈超感到很枯燥,产生抵触情绪。这些年来,他也曾动过离开的念头。在他上山的第四年,同村的一个同学到沿海地区经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曾劝他趁年轻到外地闯一方天地。那一夜,陈超辗转反侧、一夜无眠,也憧憬着自己走出山林,每天西装革履地过着悠闲的日子。可当他想到爷爷和父亲对自己的教导和期望时,看着山林里昂然挺拔的树木,离开的念头便慢慢消散,护林之心更加坚定。
2008年3月,跟随父亲的脚步,陈超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至此,他感觉肩上责任更重、使命更光荣,他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近年来,踏着时代发展的脉搏,林场也全面升级,从巡山摩托车的配备到防火设备的升级,从视频监控安装到飞机防治病虫害,从场部办公条件提升到水电设施的建设……陈超说,对比过去,如今护林员的生活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纵是如此,他也不敢有半点松懈,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加强实践和理论学习,增强护林本领,守好每一寸山林。
20多年来,7000多个日夜的坚守,陈超以山为伴,以树为友,勤勤恳恳地守护着这片爷爷和父亲付出一生心血的山林。也正是祖孙三代护林人近60年的艰苦付出,连绵荒山上培育起4000多亩山林,如同一块绿色的翡翠镶嵌在群山之间,格外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