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本好书,我谓“智慧之神”!她给人知识、智慧,让人聪颖睿智、高瞻远瞩。漫漫旅途中,她给人指点迷津,给人前进方向,给人不尽的动力,引领艰苦跋涉、顽强拼搏、勇往直前。阅读,倍感神圣。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取之不尽的智慧,亦有取之不尽的财富。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精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如此,读书其乐无穷。
幼时书的来源匮乏,偶尔能读到几本小人书,比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地道战》《闪闪的红星》《双枪老太婆》《青春之歌》《匹诺曹旅行记》《鲁滨逊漂流记》等。小伙伴们传来传去,神秘兮兮,读得如饥似渴。
正如高尔基所说:“几乎每一本书都似乎在我的面前打开了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窗口。”可不知谁向校长告密,说我们正在暗地里传看《武松打虎》。这本小人书被收缴又被撕烧,还在散学站队时被校长着实训了一顿。
我爱看书,偷看了爷爷藏在屋梁上的《增广贤文》《三字经》等,虽然并不能读懂,但冥冥中知道人要“向善”。过年拜年时,把细舅的高中语文、化学课本的“精彩片段”裁剪“偷回家”了,母亲知晓了要打我, 我死活不承认,还跑到人家草堆里躲着整夜不归,吓坏了大人。
垸邻劝我母亲,“有个爱看书的孩子,要珍惜”。我那时不懂得“书是多么神奇奥妙”“书是多么伟大而有能量”,只是觉得读书有趣,比干活儿快乐。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此话出自莎士比亚之口,每每仔细琢磨,意味深长。
后来,我考进了师范,在县城读书,就经常跑到图书馆借书看,还办了借书证,每本一天1角钱费用。那时的1角钱非同小可,我只有加快速度看各类书。
那时读了《古文观止》《红楼梦》《西游记》《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侠五义》《拍案惊奇》等,虽然囫囵吞枣,倒也增长了学识,获得了做人的道理,方知“读书神圣”。
花白头发、慈祥可亲的馆长,启发我们边读边写写体会送给他,他挑选好的文章,贴在图书馆门口的专栏上,好羡慕人。我就有几篇读书体会,被老馆长相中并修改后贴在《宣传栏》上。从此,更激发了我这山娃和一大群爱好者的乐趣。
那时的县图书馆简陋,藏书不多,一有空就呆在那里,读书看报,像个书虫,是消遣?是求知?更是增才学?我自悟,“图”字,是“冬”字外加个框,寓意静静地看书,默默地思索;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思;要静静地揣摩,细心领会;冥思苦想,必然偶有所得。
图书馆一般是在僻静处建栋房子,围着个院子,供人静静地看书、学习的极乐场所。我们有所读、有所思、有所得,参加了《中国青年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大讨论,热火朝天;也加入了学习“女排精神”的热潮,“顽强拼搏,为国争光”成了时代最强音。
师范的业余生活是丰富、充实的,读书陶冶了情操,磨砺了思想。
刚参加工作,钱不多,省吃俭用订报纸、买书刊。每有机会外出,必逛书店,必定掏钱买书,以至于宁可肚子吃个半饱,也要买喜欢的书看。每次回来,拎着重重叠叠的书,好惬意。
我几次换岗位要搬家,书装了不少的纸箱子,搬不动、占地方,帮忙搬运的工人都不理解。但想到圣人孔子搬家尽是书的故事,心中高兴不已。有一次,一位拖拉机手帮我搬家,埋怨书把拖拉机的轮轴压坏了,要我赔钱。
我宁可赔钱,也要藏书。正像强恩·米尔顿所说:“一本好书是大师心灵的鲜血,可以一代一代地保存珍藏。”正因为如此,我在农村的家,有书近2000册,梁上纸箱、木箱,地上一个个书柜装满了;城关小家,有书1000多册,一排书柜总装不下,就床头柜装,桌子底下放,地上叠堆。床被书围着,随手可拿捧读,跟书友伴相眠,美哉。近年的书实在无处可放,只得忍痛割爱淘汰一点又一点,唉,怪舍不得的……
我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日不读书,人像落了魂。我从一个乡村教师,调到人民法院工作,依然常到县图书馆阅读,也试着向报刊投稿,还与县文化馆的几位创作辅导干部切磋写作技艺。
面对灯红酒绿、车水马龙,我似乎格格不入,依然顾我爱书如醉如痴,是书虫,是书呆子。威斯特说:“一个人钻研的愈多,他学习到的愈多,一个人学习到的愈多,他愈了解到他所知道的何其浅薄。”我读书,所以我快乐。如果书是一望无际的快乐海洋,我愿做漂泊在汪洋上的一叶小船。
好书,是“智慧之神”。 读书,掌握先进知识,提高工作技能,增长智慧,陶冶情操。正如培根所言:“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处世行事时,知识意味着才干。懂得事务因果的人是幸运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处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学识方能办到。”
书中有知识、有智慧,这如鸟儿有两只翅膀,能傲视苍穹,自由翱翔。读书,与智者静静对话,启迪思想智慧,开阔人的胸怀;聪明者运用学问,作用于实践游刃有余。
学得知识,掌握本领,是终生受用的财富。莎士比亚感慨地说:“学问是我们随身的财产,我们自己在什么地方,我们的学问也跟着我们在一起。”
书,能修身养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好比修剪移栽,可以改进人性。不仅如此,精神的各种缺陷,都能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
好书的教化,智者的熏陶,君子的感召,好读书之人潜移默化地变了,变得注重仪表言行,变得顾及脸面形象;读书成为社会风气,文明程度空前提高。书读多了,人变得文质彬彬、敦厚善良,遇事不冲动,知书达理;遇困有韧性,克难攻坚;遇宠辱而不惊,甘于清贫。
妻常唠叨:“你太善良了,任人欺负?!你太爱帮助人了,上天给了你啥大奖?!”我却乐得我行我素,大智若愚,尽己所能,乐善好施。
所有这些,都归功于“神圣之书德之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