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邹城讯(通讯员 杨利利 肖冉)近年来,凫山街道聚焦基层社会治理,整合综治、信访、司法等多部门力量,打好矛盾纠纷调解源头预防、机制强化、联动调处“三张牌”,推动矛盾纠纷“一体化”调处、“一站式”解决。
打好矛盾纠纷调解源头预防牌。将辖区69个小区划分为150个社区网格,建立社区两委包保网格制度,推进两代表、一委员进网格,定期组织网格例会,积极回应辖区居民诉求。让每一名网格员都成为调查员和调解员,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信息,集中排查和动态排查邻里关系、债务关系、家庭关系等矛盾纠纷,建立工作台账,分级分类处理,切实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打好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强化牌。建立矛盾纠纷分流化解机制,对群众提出的各类投诉举报事项,通过精准区分事项类型,分类导入“一站式”信息平台办理,严格受理、登记、调查、回访、督办、归档等各项工作程序的标准化流程。建立矛盾纠纷调解协同联动机制,依托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站、派出所、综治办等联调联动,实行首问责任、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制度,持续跟踪督办。建立矛盾纠纷预警预防机制,拓宽和畅通“12345”市长热线、信访、人民网留言等群众诉求反映渠道,紧盯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及早预警,妥善化解。
打好矛盾纠纷调解联动调处牌。创建“一家人”调解品牌,积极发挥信访办、司法所、派出所的部门优势,推动律师、心理咨询师等第三方力量参与,联动调解各类矛盾纠纷。打造“利姐问事”巾帼调解室,把街道76名妇联执委全部纳入巾帼调解队,针对婚恋家庭、妇女儿童权益、邻里纠纷等问题,温情疏导,柔情化解。设立“同心员”协商议事室,针对辖区少数民族群众较多的实际,适时邀请德高望重的少数民族政协委员,到“同心员”协商议事室开展协商调解,现场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矛盾纠纷,画好最大“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