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柳
当前,我市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鲁南经济圈改革发展中走在前,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上勇争先”,教育首先要走在前列;实现“一个万亿、五个倍增”,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教育、人才支撑;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群众对教育的品质、特色、多样性也有了新的更高需求。
2025年教育工作怎么干?3月17日全市教育大会给出强有力的答案。
今年,我市将继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围绕加快建设教育强市这条主线,聚焦立德树人、优质公平、以教兴城、改革创新、铸魂强师,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提升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推动济宁教育全面跨入全省第一方阵。
聚焦立德树人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立德树人关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乎国家前途命运。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
2025年,我市将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全面落实“首课负责制”等教学模式,打造孔孟之乡“大思政课”品牌。健全“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统筹开展德育铸魂、智育培根、体育强身、美育润心、劳育炼志“五大行动”,推进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深化校园足球改革、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改革,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让学生身上有汗、眼中有光、脚下有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构建全环境立德树人协调机制,强化党委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深入推进家校社“教联体”建设。特别是突出家庭教育的基石作用,深挖“孟母教子”等典故的当代价值,引导家长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大力弘扬优良家风,在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第一个台阶。
聚焦优质公平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上好学”成为当前教育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在于构建公平优质、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教育体系。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2025年,我市学前教育将突出优质普惠,综合运用城乡幼儿园结对、优质园带动、公办园辐射等方式,持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统筹推进镇村一体化管理、托幼一体化发展。积极发展单位办托、社区嵌入等多元化托育服务,让政策惠及更多家庭。
义务教育突出优质均衡,针对学龄人口变化新形势,以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市、区)创建为抓手,通过薄改项目提升一批、优质学校扩招一批、集团化办学带动一批、城乡结对帮扶一批,统筹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深入实施强镇筑基行动,全面加强乡镇中心小学、寄宿制初中建设,发挥乡镇学校联城带村功能,全力破解“城镇挤、乡村弱”的问题。
高中教育突出特色多样,大力实施县域高中振兴计划,持续推进县域高中整体提升和公办普通高中学位扩容。同时,加强特色课程、特色学校建设,推动各高中学校各具特色、错位发展。未来,我市将全面深化职普融通、职技融合改革,优化职普融通招生录取办法,实施中职和高中学生学籍互转、学分互认,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成长通道。
特殊教育突出优质融合,健全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在所有特殊教育学校全部附设学前教育部的基础上,推动设置中等职业教育部,推进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融合发展,让教育的阳光洒到每个孩子的身上。
聚焦以教兴城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2024年底召开的济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到,我市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一个万亿、五个倍增”,即推动全市工业经济迈向万亿级,实现工业经济总量、规上工业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外贸进出口总额“五个倍增”。为此,我市将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包括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5年,我市将办好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打造职业教育发展联盟,办好“少而精”的中等职业教育。扩大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人才培养规模,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县市区。坚持专业围着产业转,推动职业院校聚焦“232”优势产业集群,精准对接15条标志性产业链,动态调整开设专业。全力支持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济宁技师学院、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提升办学层次,加快打造现代职业教育集聚区。做实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探索校企共建“校中厂”“厂中校”,用好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教学模式,做到毕业即就业、进厂即上岗。
办好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加大在规划、财政、土地、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强校地人才共引共育共享,全力支持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医学院、济宁学院等驻济高校扩大规模、服务发展。持续深化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快实施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沃土计划”、高中学生创新潜质“脱颖计划”,通过建设少年科学院、举办高校科学营等方式,为中小学生提供广阔学习空间。深入开展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单位创建,办好开放大学、老年大学,积极推动继续教育、自学考试、非学历教育,创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聚焦改革创新 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本在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改革创新是建设教育强市的根本动力。只有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探索教育创新的新路子,才能激发教育发展新活力。
2025年,我市将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坚决破除评价学生“唯分数”、评价学校“唯升学率”、评价人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倾向,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价值观、教育观。深化教育督导改革,探索建立政府履行教育职责“一县一报告”诊断式评价、学校高质量发展“一校一标准”发展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年度考核、政策支持、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
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持续优化中考考试科目和内容,引导义务教育学校规范课程教学,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深化多元评价方式与招生录取方式有机结合,加强人才培养贯通衔接,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机会。深化教育数字化改革,整合全市教育信息化系统和资源,建设全市教育大数据平台、教育云网融合等新型基础设施。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专项行动,加快建设智慧校园、智慧课堂,探索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深化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提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等品牌活动层次水平,吸引更多海外青少年来济学习交流。鼓励高职院校随企出海,不断拓展济宁教育“朋友圈”。
聚焦铸魂强师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2025年,我市将树牢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常态化开展思想政治轮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围绕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等教育思想,创建一批师德涵养基地。深入开展树师德、正师风专项治理,对教师失德失范行为,以“零容忍”态度,实行一票否决。
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实施“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培育工程,形成名师引领、骨干带动、全员发展的梯队成长格局。全面推进“县管校聘”,建立跨区域师资共用共管机制。完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任期管理制、后备梯队培育制,给校长放权、为学校赋能。营造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研究制定尊师惠师工作办法和措施,强化教师待遇保障,加大优秀教师选树表彰和宣传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记者手记:教育是一座城市持续发展的基石,是衡量民生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志。一所所家门口的学校建成投用,一项项改革创新驱动发展,一件件暖心举措加速落地……从“有学上”的基本满足到“上好学”的品质跃升,一切皆为了孩子。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没有等出来的精彩,只有干出来的辉煌。厚植教育沃土,书写育人新篇。在济宁教育事业发展历程中,奋斗已成为主旋律,好的经验做法不断涌现,搭建起迈向优质均衡的阶梯。新时代新征程,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济宁将坚定不移促公平、提质量,不断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书写人民满意的“教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