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9日
第02版:

“乡亲们盼的,就是我要干的”

——记第九届济宁市道德模范李守安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琨

在羊山脚下的五所楼村,一条条整洁的水泥路蜿蜒在青瓦白墙间,教学楼里传出琅琅书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深深烙印着李守安的足迹。原金乡县羊山镇五所楼村党支部书记李守安,用45年的坚守,践行着最初的承诺,让这个曾经落后的小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守安出生于1946年4月,是一名共产党员。他的童年经历过生活的困苦,饥饿的滋味让他刻骨铭心。1962年,从金乡师范毕业后,他没有选择留在城市,而是回到家乡,担任村里的团支部书记。那时的他,心中只有一个质朴的信念:要让村里的人过上好日子。

十年团支部书记的淬炼,让曾经的青涩书生成长为沉稳干练的基层骨干。1972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时,最初的那个信念成了他往后45年风雨兼程的注脚。

1980年盛夏,为给村里通上电,李守安组织村民拉着8辆地排车,步行2天才把23根电线杆运回村里。立杆、架线的过程又持续了6天多,炎热的天气和繁重的劳动,大家没叫过一声苦。当全村通电的那一刻,村民们的喜悦溢于言表。

解决了用电问题,李守安又将目光投向了农田灌溉。他带领村民奋战一年半,打了52眼机井,结束了村民靠天吃饭的历史。

1983年春天,为了解决村里孩子上学问题,他带领大家捐款捐物,为村里盖起了教学楼。当时的建筑材料很难购买,他就到外地联系,风餐露宿成了家常便饭。为节约成本,李守安冲锋在前,带领村民吃住在工地,一干就是一年多。

进入21世纪,李守安没有放缓发展的步子。他克服重重困难,多方筹集资金,带领村民硬化了村内主要街道。在修路过程中,他提出村民自治,由各条街上的住户选出代表自行组织修街,村集体根据平方数进料,由村民自发出义务工。大家有了当家做主的责任感,纷纷加入到道路修建中来。

正是在李守安的带领下,五所楼村的发展日新月异,成为全镇第一个用电村、第一个拥有教学楼的村、第一个街巷道路硬化村……

“乡亲们盼的,就是我要干的。”看到村民们幸福的笑脸,李守安十分欣慰。村庄建设越来越好,如何让村民富起来?几经考察,李守安看中了养猪产业,自己也当上了带头人。起初,村民们不敢尝试,他就不厌其烦地劝说,还自掏腰包帮助村民垫付养猪本钱。不到3年时间,村里掀起了养猪热潮,大部分村民的第一桶金就是在这个时候积累起来的。后来,他又带领村民创建了占地3亩的金蝉养殖基地,发展的路子也越走越宽。

村庄发展蒸蒸日上,村民口袋也鼓了起来,可李守安的身体却大不如前。2019年,李守安被查出患有直肠癌。退下来的他,本可以安心养病,但他心中始终牵挂着村里。听说村里建设健身广场资金困难,他不顾劝阻,坐着轮椅在孙子的陪伴下到济南、北京等地,寻求在外地老乡的帮助,历经5天最终筹款5万余元,建成了健身广场。

“退休啦,义务宣讲就是我的主战场。”如今,李守安已不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可他依然心系村民。由于行动不便,腰上时刻挂着医疗袋。即便如此,他还是会经常在村里转转,和村民拉家常,宣传国家的新政策,让村民们了解祖国的发展。

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从茅草屋到大广场,五所楼村的变迁刻录着李守安的不变初心。他用45年的坚守,诠释了一名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也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乡村建设。

2025-03-29 ——记第九届济宁市道德模范李守安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0182.html 1 “乡亲们盼的,就是我要干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