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琨 摄影报道
值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位于济宁市任城区的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开园迎客。“老地方”变身新地标,形成“文化磁场”。自去年7月至今,已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新晋“网红”。
为让游客更好了解运河文化、感受历史变迁,任城区创新组建一支“红领巾讲解员”队伍,用孩子们的童言童语讲述运河故事。
“大运河上南来北往、舟楫穿梭,运河两岸商铺林立、商贾云集。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回銮时,看到济宁繁华的景象,更是留下了‘州城雄枕运河滨,珠勒徐驱觐万民’。”日前,在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展示馆内,一个稚嫩、清脆又十分坚定的讲解声,让人不禁注目。这位亭亭玉立的女孩,正是在济宁市任城区水米田学校读五年级的“红领巾讲解员”张新甜。记者走进展示馆时,她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 信心满满地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济宁市运河文化的发展历史。
前不久,张新甜和其他28名热爱历史、善于表达的学生,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在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接受“红领巾讲解员”绶带,正式参与到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的志愿讲解中。正是孩子们的讲解,让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对“运河之都”有了别样感知。
“河道总督署遗址有数百年的历史,像是一位沧桑的老人。但是孩子们用他们稚嫩的语言讲述出来,却是格外亲近,仿佛在讲述身边的故事。”来自江苏徐州的游客陈宜海称赞道,通过孩子们的讲解,让他们对古老的运河文化和济宁的发展变迁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更感受到了少年独有的热情和活力,陈宜海感叹:“孩子们走近古运河学习知识、讲解历史、传播文化,那份骨子里的自信,让人动容。少年强则文化兴,古运河必将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与“红领巾讲解员”的“双向奔赴”,在任城区并非个例。近年来,任城区致力于打造“红领巾讲解员”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不断拓展实践育人的载体平台,依托一片校外少先队实践教育阵地、一批特色实践活动,拓宽运河少年“文化圈”,让任城青少年成为运河文化的参与者、讲述者。
为锻造一支讲解员队伍,任城区选培 320名少先队“红领巾讲解员” 以及 500名人才储备,把他们分配到全区各实践基地和传统文化场所,常态化开展导游讲解、志愿服务等活动,为文化场所增添青春活力,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接受文化熏陶。同时,创新实践场景,搭建文化传播多维矩阵。从全区 54 个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里,选出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等 10 个核心阵地,通过 “理论培训+跟岗实训” 的方式,邀请专业讲解员传授知识,开展沉浸式教学,设计运河文化 “必修课”。
据统计,自2024年11月首次开展讲解活动以来,任城区已成功举办了57次讲解活动,累计接待观众20万人次。
“对于孩子们来说,每一次讲解都是一次成长。在准备讲解内容的过程中,他们深入学习家乡的历史文化,从古代运河的开凿到现代的生态保护成就。通过讲解,不仅锻炼了他们的个人能力,更在了解家乡历史的过程中增进文化自信,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张新甜的妈妈对孩子成为“红领巾讲解员”倍感荣幸,特别支持。
“‘红领巾讲解员’ 用孩子的视角、童真的语言讲述运河故事,形成 ‘讲解+体验+创作’的立体传播模式,让运河文化传播得更远。”任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时慧芬说,任城区将进一步深入挖掘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做好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设计开发更多研学课程、公益讲堂等实践活动,打造特色文创产品,让沉睡数百年的遗址焕发蓬勃生机,彰显大运河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