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彦彦
推开孔子博物馆厚重的大门,仿若穿梭在时间的长河里,历史的声音在耳边回荡,艺术的馨香扑面而来。从历史宝库到教育沃土,孔子博物馆在不断“上新”的实践中演绎着动人篇章。
孔子博物馆是传承弘扬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建设的一座专门性现代化博物馆,拥有馆藏文物约70万件。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为了让孩子们乐于走进这所“大学校”,孔子博物馆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自身建设,展陈以文物为载体、高科技为手段,突出互动体验与感悟,在服务广大少年儿童的过程中有效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
加强适儿化改造,倾心打造“友好空间”
馆内设置孔子课堂、孔博织造、刺绣体验区、孔博书局等特色空间,便于为少年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体验活动。注重互动式展览,比如触摸屏展示、虚拟现实等体验,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让历史人物“活”起来。设置动手实践区域,让儿童通过亲手操作,亲身体验孔子的智慧与教诲。适时调整展品的高度,便于儿童全方位观察、欣赏文物之美。展品说明牌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展品信息,且提供多语言支持,在观赏中增加教育性。博物馆前台提供婴儿车租赁服务,并配备急救箱与相关工作人员,贴心护航儿童“友好成长”。
突出儿童参与,精心设计“友好活动”
开展“小小讲解员”招募活动,为少年儿童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截至目前,共招募、培训“小小讲解员”65名,组织开展“走进孔博吟诵经典”“博物馆里的奇妙中国”等多场主题活动。同时,组织“小小讲解员”参加社教课程、直播拍摄、展厅讲解服务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参与中成长。利用“六一”儿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青少年学生策划表演《博物馆奇妙之旅》等原创儿童剧,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感受儒家文化的真谛。打造“孔子密码”主题研学项目,立足展厅,精研文物内涵和展览内容,凝练出孔子密码、溯源曲阜、食礼和德、衣冠载道四大特色主题课程,让广大青少年全面系统认识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感知儒家文化千年发展脉络。
关注儿童体验,潜心研制“友好课程”
加强校社合作,在全国选取重点城市的知名学校共建“孔子课堂示范基地”,策划配套社教展——“孔子密码主题研学探索展”全国巡展。同时线下开展“流动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线上以云课堂“孔子密码”为核心服务“孔子课堂”落户学生,实现“基地内容输出+研学主题线下巡展+云课堂+孔子课堂示范基地个性定制”的矩阵式服务,社会反响热烈。积极探索公益课堂,推出《二十四节气》系列课程、中国传统节日系列课程、六艺系列课程、青少年劳动实践系列课程等;推出微课堂服务,在“孔子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设置“民俗与传统节日”“孔博云上谈讲座”“‘云讲国宝’文物科普”“我看孔子博物馆”等板块,线上即可学习,为少年儿童提供更多学习文物知识、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