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扈宏毅
近日,位于济宁高新区海川路的科力光电收到喜讯,公司研发的一种可编程控制器拿到了欧盟的认证。“我们这项新产品还没正式量产就接到一批订单,不久,这种控制器就会随这批订单走出国门。”科力光电技术专家表示,这是一种可用于锻压、物流、化工等行业人员的安全保护装置,可大大提高对工作人员的安全保护系数。此前,国内企业用的一直是进口产品,价格不菲。经过科力光电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于2024年底成功研发了国产的可编程控制器并对外公布,突破了国外的“卡脖子”技术。“我们研发成功后,国外立马采取降价措施。”技术专家说。
以创新为引擎,抢占产业“智高点”,科力光电并非孤例。近年来,济宁市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全面起势、全力突破,区域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
科技创新融合产业创新 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
“尤其在关键技术攻关方面,针对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技术和企业面临的技术壁垒,济宁市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争取国家和省级的创新资源落地,推动多个项目获得了省重点立项的支持,7个项目入选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数量、获批资金均居全省前列。”济宁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努力,使得济宁市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竞争力持续增强。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成为高频热词。《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
人工智能尤其机器人领域,被认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经过多年悉心培育,济宁已然在该领域下好“先手棋”,基本形成了以邹城机器人产业园、高新区智能终端产业园为中心的“两园多点”产业集聚格局。
汶上县依托装备制造产业,衍生出重载AGV等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梁山县依托专用车生产基地,配套发展了焊割及喷涂机器人生产及系统集成企业;济宁经开区依托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山东基地(济宁),重点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曲阜市依托优质的教育、文化和旅游资源,着力打造服务机器人、智能家居产业。
同时,一批重点及高成长性企业崭露头角,珞石科技是“国家级高速高精度工业机器人链主企业”,也是山东唯一进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第一批符合《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2024版)》名单的企业;山东龙翼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消防无人机在全国工业级无人机应急消防救援领域居领先水平,消防无人机领域市场占比达75%;山东天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掘锚护一体机、全机械化远距离喷浆成套设备等,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矿山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4项……
记者从市大数据局获悉,我市现有机器人产业相关企业4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家、省级瞪羚企业5家。近5年,我市机器人产业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其中,2024年完成营业收入30.8亿元,同比增长23%,高于全市工业营业收入增速26个百分点。2025年1至2月份完成营业收入3.93亿元、同比增长54.2%,机器人产业正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制造业向新向绿向未来
传统产业迈入发展新赛道
“远飞者当换其新羽。”2月5日,济宁召开全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会议强调,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摆脱路径依赖,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对于食品产业、高端化工以及纺织服装、特种车辆等传统产业,要通过设备更新、标准升级、产品迭代和品牌提升等方式,不断提高“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我市是老牌工业大市,在国民经济41个工业大类中有38个,门类齐全。工程机械、高端化工、食品、纺织服装、造纸等传统产业发展稳健,是济宁经济发展的“基本盘”。站在新的起点,济宁直面动能转换挑战,通过工业技改等手段帮助企业不断攀高向新。
山东圣润纺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排排高精密数控设备、一台台智能化生产机器不间断发出“哒哒哒”的声响,经过清花、梳棉、并条等各道工艺,不一会儿,絮状腈纶就变成一件件腈纶纱锭。
腈纶纱是该公司的主导产品,凭借其耐磨性强、耐温性好等品质,全国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该企业也成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这是我们自主研发制造的全自动智能摇纱机,是国内首台,性能指标领先国外进口机器。”圣润纺织总经理贾同旭介绍,设备实现了纺织全生产线的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创新解决了摇纱工序劳动强度大的问题,有效破解了摇纱工招工难、用工贵的痛点。
工业技改不仅提升生产效率,也促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济宁高端装备产业的“链主”企业,其耗时三年开发的智慧工程管家“矿山魔方”,不仅为矿山开采提供了可定制的一体化施工解决和管理方案,也转动了矿山开采领域的绿色智慧新生态。“昆仑数字平台加数字化的山推挖机、矿卡等共同组成了‘矿山魔方’。数字平台负责全过程监督和管理施工设备,管理人员在办公室就可掌握现场设备运行、维修、成本情况,台班产量提高5%,统计成本降低80%。”
山推股份矿山智慧施工产品经理周瑾介绍。
近年来,山推股份连续研制开发出全球首台5G远程遥控推土机、全球首台纯电动推土机、全国首台推装机等系列精品,还围绕“设备智能化与绿色化”和“生产智能化”展开布局,着重打造“黑灯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将数控技术融入产品的研发与制造环节当中,逐步构建智能制造体系。
这是传统产业通过工业技改实现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济宁市推行企业研发项目备案制,整合关键技术攻关、产学研合作以及研发平台的建设,确保科技研发项目的规范化和常态化。
2024年,全市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这也是科技创新投入上的历史性进步。特别是在省重大技术攻关项目上,成功推动了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同时,以“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理念建立了科技企业梯度培育链条,通过与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链的结合,积极推动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产业化项目的协同发展,使得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稳步上升,且其占比在全省位居前列。
数据显示,2024年济宁市新上工业技改项目1030个,1至9月份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9.3%,249个项目纳入省企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导向目录,数量连续三年居全省第1位;201个项目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技术改造再贷款项目清单,13个项目列入省技改专项贷支持范围,43个项目入选2024年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奖补资金项目名单。
整合资源共筑营商环境高地
企业更有发展信心和后劲
2022年,宁德时代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项目落户济宁,并被列入省“十四五”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支撑性引领性项目,为山东新能源产业版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之所以选择济宁,就是看中了这里强大的产业基础、高效的政务服务和一流的营商环境。自项目落户以来,市县(区)两级政府部门坚持专班推进、挂图作战,5大板块项目建设均顺利推进。同时,为做好项目产业配套工作,专班靠上对接服务,梳理全市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持续推进存量企业工业技改和设备更新,科学合理布局产业项目,全力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孵化器”与“推进器”。我市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近年来,全市从人才、金融、基金、政策、土地、能源、生态7个要素保障方面,为制造业产业链发展打造优良环境,一系列亮眼动作都在锚定“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目标定位。
在全省率先上线“惠企通”政策兑现平台,汇集中央和省市政策7.78万条,为5.3万家注册企业精准推送,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连续3年开展“金融服务进万企”活动,每月开展政金企对接;在全国率先推出开工前“零收费”、项目“拿地即开工”、全流程“一网通办”等举措……依靠扎实的营商环境,我市还招引了新加坡金鹰集团莱赛尔纤维、长城新能源工程机械、小松全球智能制造等一大批标杆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
政府从企业需求出发,各职能部门集思广益、齐心协力,不仅为企业“添柴加火”“添砖加瓦”,更是主动下沉服务,做到“雪中送炭”“雨中送伞”。
2021年起,我市创新实施“干部助企攀登”活动,从市县两级每年选派800多名干部,全脱产包保联系服务企业,按照“送策问需解难、助企攀登进阶”的总要求,精准送惠企政策上门、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传达企业最真实的心声、帮助解决问题诉求。
泰丰纺织是位于微山县的一家化纤纺纱加工企业,2024年因扩大产能,准备新上一批设备,但由于资金、土地等原因,计划迟迟未能启动。了解企业诉求后,驻企干部积极与工信部门和银行对接沟通,问政策、作规划,通过知识产权质押的方式,为企业拿到500万元低息补贴贷款,企业得以甩掉包袱轻装上阵。
汶上经济开发区遴选业务骨干、驻企干部成立“汶小暖”服务队,建立“一企一档”,跟进解决企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园区内的海纬机车配件公司在办理新建厂房审批手续时,从立项、土地审批,到环评环保验收,就由“汶小暖”服务队全程帮助,使办理时限大大缩短。
数智时代,我市继续以科技创新为政务服务赋能,为优化环境助力,打造数字营商环境。
2024年以来,济宁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深化重点领域“一件事”改革,依托一体化大数据平台,汇聚140亿条数据,打通国家、省、市、县数据共享渠道,行政审批服务有了“升级版”。
“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服务对全市2831项政务服务事项公开办理条件、办事程序、申报材料、承诺时限等要素,方便公众查阅、接受社会监督;最大限度减审批、缩时间、降门槛,1027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1天办结,整体承诺时限比法定时限压缩60%以上;推进政务服务事项100%进驻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实现“进一扇门便利办所有事”,总体压减环节90%,压减材料82%,压减时限81%……
济宁市营商环境持续攀高,赢得了企业家的好口碑,增强了经营主体的发展信心。
优化营商环境也是一场深刻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工程。今年,全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强调,要拿出改革的魄力,坚持以改革破难题,以开放促发展,聚焦要素市场化配置、国企国资、教育科技人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下决心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构建高水平开放平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