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重塑人类文明的形态与走向。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数字文明,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人类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的变革。如今,人工智能以超越人类预期的速度渗透进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引发了深刻的伦理、哲学和社会挑战。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分议题“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文明走向”引发我们深思:当文明走向“智能”,人类将如何与之共处?
人工智能的崛起,为人类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医疗领域,AI辅助诊断提升了疾病筛查的精准度;在教育领域,个性化学习系统让知识传播更加高效;在文化领域,算法推荐和数字创作拓展了艺术的边界。人工智能不仅优化了生产效率,更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人类文明的创造力。这种技术普惠性,正是尼山论坛倡导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体现——不同文明可以在智能时代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并在全球协作中实现共赢。当文明走向“智能”,只有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才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文明的交融互鉴,需要以共同的价值观念为引领。价值观是文明之魂,是决定文明性质与发展方向的最深层力量。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可以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共同探索人工智能的治理模式,让技术成为文明交流的桥梁。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道家倡导的“天人合一”,以及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都提醒我们:当文明走向“智能”,技术的终极目标应是服务于人的福祉,而非凌驾于人性之上。文明间的对话与合作,可以为AI治理提供多元智慧,确保技术进步不偏离人类共同价值观。科技向善的最终落点,在于激活每一个数字公民的文明自觉。
人工智能如长江奔涌,掀起改变时代的浪潮。智联万物,网聚民心。科技奔腾向前,离不开伦理的护航;算法精密复杂,绕不过价值的校准;青年创意无限,核心是正能量的表达;网络空间浩瀚,根基是规则的认同与守护。将文明建设深深刻进智能发展的“网芯”,才能构筑一个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数字百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