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文闻 实习生 孙雨涵
走进珞石位于邹城的智能制造产业园,可以看到机器人“军团”正以0.02毫米的重复定位精度,有节奏地挥舞着机械臂;协作机器人与工作人员共享工作空间,紧密配合完成各项任务;近百台大小不一的智能机器人在经过120个小时的稳定性、准确性检测后,有序摆放在车间里,等待发货。
“我们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开放自身领先的机器人技术与产品平台,与伙伴共建智能机器人产业新生态,解决产业客户‘无人工厂最后一公里’的落地难题。”珞石(山东)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庹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用机器人技术为产业升级贡献更大力量,让人类生产、生活更美好。
硬核技术筑基 从“卡脖子”突破到全栈能力领跑
6月17日至18日,由珞石(山东)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2025山东省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合作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珞石机器人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邹城市召开。
会上,发布了基于机器人平台技术和产品积累打造的全新一代具身智能机器人系列产品,为解决产业客户“无人工厂最后一公里”的落地难题,给出更具可能性的珞石答案。
十年磨一剑,这一成果展现了珞石在创新赛道上的深耕不辍与厚积薄发。从最初对机器人核心技术的执着攻关,到如今在具身智能领域实现从“技术突破”到“产品落地”的跨越,珞石以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将创新基因深植于研发、生产与应用的每一个环节。
“没有硬核技术,就没有产业话语权。”这是庹华常挂在嘴边的话。
自2015年成立以来,珞石将“创新立身”刻入基因,在机器人核心技术领域实现了从“追赶”到“领先”的跨越。这十年间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超10亿元,建立了国内领先的机器人产品研发设计技术平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机器人控制系统。目前,珞石已掌握了机器人动力学与运动控制、高精度力感知与力控制、视觉感知与自主规划、本体正向设计等技术,同时实现了电机驱控、精密传动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化研发生产,是机器人领域少数具备机器人全栈技术能力的厂家。
这种“全链条掌控”的底气,让其2024年交出了亮眼成绩单——工业机器人及柔性协作机器人整机销量超8000台,位居国产出货量第四,其中柔性协作机器人出货量更是登顶国内第一。
在北京、上海、深圳的研发中心里,工程师们正优化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毫秒级响应精度;在日本东京研发中心,引入了机器人“四大家族”的核心人才,持续对接全球需求。正是这种全球化研发布局,让珞石率先在国产机器人领域实现了多项国际领先。
场景落地破局 从汽车焊装到光伏车间的“珞石方案”
在小米YU7焊装车间,珞石NB220系列220kg大负载工业机器人化身“智能质检大师”,搭载高精度激光测量仪,配置2套第七轴,使机器人有效臂长由3.2米延展至7米,精准测量间隙、断差、孔位等关键尺寸数据,检测精度可达0.01毫米,为后段工序的安装一致性提供了坚实保障。
珞石机器人深度赋能汽车行业的智造升级,与小米、赛力斯等车企合作,实现了机器人在焊接、打磨、检测等环节的高端应用,产品和解决方案覆盖汽车零部件制造及汽车整车生产的各个环节,在30多个行业细分场景中落地生根,逐步打破国外机器人在汽车整车生产领域的垄断。
近年来,光伏发电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正加速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呈现出良好发展前景的同时,也面临着降本增效的压力。其中,“电池片”和“光伏组件”制造环节处于光伏产业链中游,是智能化需求最旺盛的领域。
珞石机器人深耕光伏产业,依托业界领先的机器人技术以及完善的产品组合,成功实现电池片插片、电池片花篮搬运、光伏组件排版、接线盒安装、工装上下料、组件码垛等应用。
插片是电池片生产中技术门槛较高的环节之一,由于硅片易碎、易被污染等原因,对机器人的精度、速度与可靠性都有着极高的要求。珞石的高速插片机器人将生产效率提升30%,能够确保精准而稳定的插片工作,已实现了在该场景的产业化突破。这项既“准”又“快”的技术革新与国际领先水平并驾齐驱,为客户带来业内首屈一指的生产能力。
在3C行业,基于高动态力控技术的协作机器人和高速高精度技术能力的工业机器人,已覆盖柔性线路板柔性力控装配、玻璃面板搬运、PCBA检测、精密零件装配等3C行业大部分场景。在装配领域,珞石柔性协作机器人xMate ER7 Pro搭配视觉系统及自身柔顺控制技术,对CPU进行精准定位及缺陷检测,实现全自动CPU组装、内存条装配、接头插拔。机器人代替人工,确保装配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提高了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使产品优良率提升15%,企业综合成本节省30%。
从电子制造到航空航天,从锂电装配到船舶焊接,珞石的60余款机器人已成为多行业的“标配”。
如今,珞石机器人的“足迹”已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装机量超4万台。在珞石生产基地的出货清单上,既有发往东南亚的光伏产线机器人,也有销往欧洲的协作机器人——“山东造”正通过技术突破,在全球高端制造领域刻下中国印记。
链主效应凸显 从单打独斗到产业集群的行业翘楚
“一家链主企业,带活一条产业链。”
在珞石的带动下,上游零部件企业苏州明池、科本电气,下游系统集成商天达航科等20余家上下游企业相继落户济宁,形成高效协同的“15分钟供应链圈”。
作为国家高速高精度工业机器人链主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重点企业、山东省机器人协会会长单位,珞石的“链主担当”体现在协同创新的每个环节:与高校共建机器人联合实验室,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积极主导并参与国家、行业及地方机器人相关标准的制定,推动产业规范化、高质量发展。这种“抱团发展”的模式,让济宁市机器人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第三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实践中,珞石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的技术牵引与资源整合能力,以真实应用场景为导向,构建“研发—测试—落地—迭代”的闭环生态,推动机器人技术从实验室快速走向产业一线。例如在高端船舶焊接场景,引导船厂引入免示教智能柔性协作焊接机器人,实现高端场景国产机器人落地与规模化推广。
从济宁的生产车间到全球的应用现场,珞石用十年时间勾勒出山东机器人产业的成长轨迹。作为《山东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积极践行者,这家从山东走出的企业,正以链主之姿带动产业链“串珠成链”,让“山东好品牌”在全球机器人赛道上持续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