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9日
第03版:

“没意义”的事

徐宜秋

不知何时起,我们的生活被“有意义”牢牢捆绑。读书要读能提升认知的,运动要选能减脂塑形的,就连发呆都要背负“充电放松”的使命。快节奏里,人更像高速运转的齿轮,每个清晨都被“待办清单”钉在日程表上。

我们忙着,考级、升职、打卡网红店。社交媒体平台,都在展示“有用”的生活:背单词的打卡截图、健身房的汗湿自拍、深夜办公室的灯光滤镜,人生仿若争分夺秒的闯关,每一步都在“有用”的节点……如今的认知,唯有持续产出价值,才算未负光阴。

但生命的奇妙之处,似乎藏在“无意义”里。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写着:“跑步时,我什么都不想,只专注于脚步与呼吸。”跑步本身或许“无意义”,但在重复的步伐中,却诞生了对自我的观照,如同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逸,在“无所事事”的自然空间里,遇见了生命的辽阔。

李娟在《阿勒泰的角落》里认为:“世界就在手边,躺倒就是睡眠。嘴和心,还有脚步声,都是好的。”那些“无聊”的事,本是“非功利性的专注”,不追求结果,只享受过程。

在公园见的老人,每天带马扎坐在湖边,不钓鱼也不散步,只盯着水面。看云影揉皱碧波,蜻蜓点破涟漪,夕阳把湖面染成熔金。有人问他在做什么,他说:“看水呢,水每天都不一样。”这看水的状态,是给心灵松绑的过程。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得到什么”,会发现世界藏在无数个微小的细节里:春末夏初时,小区的树突然开满碎金般的花,风一吹就落满石阶,像谁撒了把星星;深夜回家的路上,路灯把影子拉得很长,踩住自己的影子蹦跳,就想起童年追着影子跑的自己。

偶坐阳台,看暮色从远处的楼群漫过来,万家灯火次第亮起,某扇窗里有个浇花的人影——这些瞬间不产生任何价值,却生产出原来自己正真实地活着,而与这个世界温柔的链接。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心流”,指人专注某事达到的沉浸状态。原以为“心流”只在工作或创作中,却忘了:专注地做一件“无意义”的事,同样能进入这种状态。

比如,整个下午拼一幅千片的拼图,在色块的拼接中忘记时间;比如,对着一盆多肉发呆,看叶上白霜何以在阳光下闪烁;比如,在厨房慢煮一粥,看米粒翻滚成温柔的漩涡。这些事没有目的,却让神经渐渐舒展成一片羽毛。

“无意义”是给灵魂留了一道空隙,在这个被效率和目标填满的世界,太需要这些“无用之事”滋养生命:在雨夜听一场雨打芭蕉,看雨水和玻璃画的歪歪扭扭的线条;花一下午侍弄一盆奄奄一息的花,看它在掌心慢慢、慢慢站起来;沿着老街漫无目的地走,让某扇旧窗的雕花、某家小店的香气,悄悄漫进心田。

这些事当然算不上简历,写不出急需的成就,却能在匆匆赶路时,忽然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就像作家木心说的:“生活的最佳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冷冷清清,就是给自己留一点“无意义”的空白,让灵魂能在其中舒展、呼吸。

人生不是一场满载而归的旅行,不是“有意义”堆砌的城堡,而是太多“无意义”的瞬间,编织成的独一无二的故事,因为那些“无意义”的时刻,早已是生命里最温柔的注脚。

2025-07-19 徐宜秋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8202.html 1 “没意义”的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