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创
早晨8点半,在鱼台县文化养老主题公园里,71岁的孙厚俊正带领学员们练习“太极八法”。距离几百米的滨湖街道观鱼社区“两长”议事亭里,也正热闹——锦绣华城小区10号楼楼长翟金民攥着居民反映的充电桩问题清单,与物业经理逐条核对解决方案。这些忙碌的身影,写下了老干部志愿服务扎根基层的鲜活注脚。
从“银发单兵”到“体系协同”
如何让宝贵的银发资源“流得动、融得进、用得好”,鱼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许宽有自己的深入思考:“关键在于‘搭平台、建机制、强服务’,让乐于奉献的银发人才都能找到发光发热的舞台。”
在位于鱼台县老年大学二楼的“本色家园·稻花香”老干部志愿服务总团办公室里,一幅志愿服务体系图诠释着鱼台制度化的新探索:县级“1+5+N”三级组织网络如稻穗般延伸,1个服务总团统领理论宣讲、文艺惠民、法治教育等5支专业队伍,联动11个镇街分队和2个涉老协会组织分队,形成全域覆盖的银发志愿服务人才矩阵。
加强党建引领,是引导动员老干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重要基本原则。在谷亭街道古亭社区、唐马镇翰林社区等10个社区,老干部志愿服务通过融入社区“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模式,催生出新的化学反应。以54个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与社区党组织签订《融合共建协议》为基础,每月联合开展“讲1次微党课、观看1部教育意义影片、举办1场志愿服务实践”,让组织生活更加“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对于地处两省交界处的老砦镇,平安建设成为志愿服务的鲜明主题。由镇政府退休干部王秀林牵头,31名退休老党员组成的“和事佬”调解队凭借“情况熟、人脉广、邻里近、经验足”的个人优势,在2024年成功化解了宅基地纠纷、赡养矛盾等19起,调解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红钩成为基层善治的见证。
精准供给激活银龄动能
鱼台县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县离退休干部志愿服务总团副团长闫运娟翻开滨湖街道的“服务订制册”介绍,观鱼社区老年学堂优化改造的6类功能室里,书画展陈室灯火通明,戏曲排练室板胡声余音绕梁,豫剧《朝阳沟》唱段婉转回荡。通过“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团队接单”模式,今年上半年全县累计开展志愿服务“青银结对”活动30余场次,青年志愿者与老干部志愿者们联手送文化进社区,惠及群众2.1万人次。
更精细的供需匹配也在镇村同步上演。《关于成立鱼台县“本色家园·稻花香”离退休干部志愿服务团的实施意见》中指出,鼓励镇街老年学校和社团组织成立各类老干部志愿服务团队。在张黄镇御锦湖社区,镇老年学校就开设在社区居民家门口。
让银发奉献者得到尊崇
走进王鲁镇惠园社区信用超市,货架上“积分兑换区”标识醒目。退休干部宋克亮用志愿服务积分换了些生活用品——这位已连续8年创作稻田画的老党员谈起今年的创作计划,眼神里充满期待。
滨湖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白亚馨表示,通过探索推行“信用+积分”模式,让“信用激励”真正成为引领志愿、凝聚服务、带动群众的正向抓手,构建起信用赋能基层治理的新格局。目前,滨湖街道依托社区与50余家商户签订的兑换协议,老干部志愿者凭服务时长可兑换生活用品,“信用+积分制”推动志愿服务从“单向付出”转向“双向滋养”。
更深层的激励也在于对文化价值的认同。鱼台是千年古县,也是儒家“孝贤文化”发源地,开展文化资源整理、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播等志愿服务意义深远。为此,鱼台县老年大学启动“湖润文脉·陵聚银辉”传统文化发掘与传承志愿服务项目,依托观鱼文学社、摄影学会等5个社团组建传统文化志愿服务队,由志愿者们深入11个镇街、200多个自然村,通过口述历史搜集、文化遗迹探究、实物资料考证等方式,整理一手资料约132万字,拍摄珍贵影片3120余张,编纂《大美李阁》《文化罗屯》等4部“走进孝贤故里”文化丛书。
从老干部文艺志愿者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永恒》获省级文艺党课奖项,到实施老年大学“广电云课堂”智慧助老项目;从联合山东理工职业学院鱼台校区成立老年教育志愿者讲师团,到230余名老干部“楼长”“单元长”主动嵌入社区治理体系,当“老有所为”对接“民之所需”,银发力量正在孝贤故里书写着基层善治“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美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