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马培峰 丁润琪
鱼台县从提升政策服务力度、畅通产学研通道、深化融合发展三个方面入手,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打造“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深度融合的县域创新生态。2024年成功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科技成果转化贷款突破2.37亿元,成功入选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6项,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的特色发展路径。
强化政策服务力度
激发创新内生动力
组建专业服务队伍。由县科技局牵头,成立三个科技服务工作组,每个工作组由一名科级领导干部带队,搭配业务科长和骨干人员,形成一支专业能力强、执行效率高的服务团队。将各项任务明确分解至三个工作组,责任落实到人,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突出重点任务攻坚。针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倍增关键目标任务,实行红黄蓝三色标识进行分类培育。达标企业做蓝色标识,直接进入申报流程;存在单项指标缺口的临界企业做黄色标识,进行“一企一策”精准辅导;与申报标准存在显著差距的企业做红色标识,纳入三年期重点培育库。2025年以来,盘点清理问题6类,帮助70余家企业解决科技政策咨询、知识产权布局、技术需求对接等问题。
开展全覆盖科普宣传。实施镇街和开发区包保制度,按照企业需求对科技前沿领域、热点领域、交叉领域的科技动态提供权威解读,并提供高质量科普服务,将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贯通起来,信息共享、资源共用。2024年以来,走访全县170余家企业,举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专题培训会,培训企业负责人及财务人员200余人次。
畅通校企对接通道
汇聚科创集群效应
加快产学研融合。开展校企“握手”行动,一体化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逐步形成贯穿品种培育、良种扩繁、联合推广、规模生产、标准服务、协作销售六个关键环节的科研成果转化链,源源不断地为农业发展注入强劲的科技动能。2025年以来,推动山东登海润农有限公司和省农科院专家团队的深度合作,依托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成功培育中熟水稻新品种“矮丰80”,该品种亩产达600至650公斤,米质达到部颁二级,株高90厘米以下,秸秆产量减少20%。
培养本土人才。联合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7人博士团队共建“稻花香农科小院”,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农业服务于一体,打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农科小院”内设专家工作室、科普展厅等,涵盖科普图书500余册、科普设施15套,建设良种繁育及新品种示范基地1500亩。组织开展科普学习活动及成果观摩6场,发放技术明白纸、宣传手册,培训农民近千人,培养土专家50名。
共建科创载体。对接大院大所、知名高校,提升高端装备制造、高端化工医药、绿色农业育种等科创平台能级,推动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精准对接。实施创新平台全覆盖行动,辖区科技企业与同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郑州大学等10余家重点高校院所创建科技创新平台,并实体化运行,成功转化8项科技成果。定期举办人才交流发展活动,构建“一站式”产才融合发展展示和综合服务实体平台,新增1家院士工作站,1家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站成功验收。
深化融合发展战略
创新科创多维赋能模式
落实金融助力。向山东天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鱼台县银鲁米业有限公司等推送省级科技成果转化贷款政策,并协助50余家企业完成科技成果贷款申报,获得风险补偿备案23770万元。积极协助企业争取各类奖补资金,中小微升级高新技术企业补助项目获得省级奖励资金250万元。成功指导山东万合大数据有限公司申请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建设项目,获得奖补资金50万元;指导全县4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申请省级企业研发费用财政补助213万元。
破解发展难题。建立企业发展中痛点、难点问题台账,进行清单化管理,精准施策。聚焦科技创新,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10家企业发布重大科技成果并通过山东省科技厅审核,将“技术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建立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有序推进企业发展壮大。建立中小微企业储备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和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库,壮大申报群体规模的同时形成创新型企业集群。2024年度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68家。
壮大创新平台。聚焦产业优势,深入挖掘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科技含量高、技术创新性强的科技项目作为重点培育对象。5家企业成功获批济宁市重点研发计划,涵盖产业升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多个领域。同时,积极探索自主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新型创新主体的新路子,助力6家公司成功申报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