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是儒家文化发源地,至圣孔子和亚圣孟子均出生于这里,因此,济宁地区素有“孔孟之乡”的美誉。那么,“孔孟之乡”的说法,始于何时呢?
据史学家陈垣编纂,陈智超、曾庆瑛校补的《道家金石略》一书,该说法最迟在元代初期已经出现,距今已有753年的历史。
书中收录的元至元九年(1272)《创建清真庵碑记》载,司志净中年之后,“悟世空华,舍俗归道”,拜邹县峄山清都观全真道士孙志和为师。全真道倡导苦修苦行。碑文说,司志净曾远游访道,“风餐露宿,渡水穿云”“累遇真仙,颇明秘奥”,后“复游孔孟之乡”,在邹县摄江下第三乡郭里村,创建殿堂,收徒弘道。
撰碑者,为滕县雪山万寿宫道士、邑人茅志宣。康熙《滕县志》称其“好书能文词”,可见,他出家前,当习过儒术。此碑刊于忽必烈建立元朝的次年,忽必烈好儒,“大元”国名即出自儒家经典《易经》。
可是,与释道两家相比,有元一代,儒家明显处于下风,诚如学者赵文坦所言:“元初衍圣公孔元措袭爵就有赖于释道两教领袖之扶持”。即便如此,元代士人内心对儒学的认同,并未改变。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孛术鲁翀子翚公在翰林时,进讲罢,上问曰:“三教何者为贵?”对曰:“释如黄金,道如白璧,儒如五谷。”上曰:“若然,则儒贱邪。”对曰:“黄金白璧,无亦何妨,五谷于世其可一日阙哉。”
茅志宣虽为道士,但其家地邻邹鲁,少时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后来接受的儒家教育,使其不可能因身份的改变,而断绝与儒家思想的联系。更何况,全真道提倡“三教圆融”,特别是将全真道带入鼎盛期的丘处机,“似多参儒术,兼善之意尤切”。所以茅志宣在碑中用“孔孟之乡”代称邹鲁的做法,看似不经意之举,实则反映了其内心深处对儒家文化及其发源地的认同。
元代,认同邹鲁地区为“孔孟之乡”的人,应当还有不少,但终因儒家地位不彰,而未能在社会上引发涟漪效应。明朝肇基,儒家思想重获正统意识形态地位,“孔孟之乡”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愈来愈高。
明礼部尚书董份《夏镇镇山书院碑》:“夏镇去邹鲁近,邹鲁,孔孟之乡、性命道德所自出也。”明学者薛应旂《薛子庸语》:“山东孔孟之乡,六经之所自出也,取之不竭,而用之无穷矣。”明崇祯《历城县志》:“山东,本齐鲁之国,孔孟之乡。”可见,至明中后期,“孔孟之乡”一词,在士人中已经常使用,并且其所指代地域,亦由邹鲁扩大到山东。
图为《道家金石略》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