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山东鱼台,我仿佛闻到了稻香,听到了蛙鸣,看到了南四湖一望无际的芦苇、荷叶。那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爱那里的水,那里的文化,那里的乡情;爱我的父老乡亲,更爱我的父母。看到了宣传鱼台的短视频,工作之余,即兴为家乡写篇短文,以志眷恋——
在鲁西南的褶皱里,藏着一方被时光温柔浸润的水土。鱼台,这个名字本就带着江南烟雨般的诗意,当你踏上这片土地,便会懂得,它是如何将千年文脉与水乡风情酿成了一坛醉人的陈酒。
清晨的鱼台,总在运河的桨声里醒来。京杭大运河如一条青绸,缠绕这座小城。河面浮动的晨雾里,依稀可见船家撒网的剪影。这里的水是有灵性的,十七条河流织就的水网,不仅滋养了两岸的稻田,更孕育出“鱼米之乡”的美誉。春末夏初,龙虾在浅滩蛰伏,农人赤着脚穿梭在稻田间,湿润的泥土裹着稻苗的清香,与龙虾的鲜腥气交织,酿成了独属于鱼台的季节味道。
行走在鱼台,仿佛翻阅一本厚重的史书。栖霞堌堆遗址的陶片里,藏着远古先民的智慧;武棠亭遗址的残碑上,镌刻着鲁隐公观鱼的雅事。而最令人动容的,是孝贤文化在街巷里的流淌。
闵子骞“芦衣顺母”的故事,早已化作街头巷尾的家风训诫,老人讲述时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对传统美德的珍视。当暮色漫过老街,祠堂里飘出的檀香混着孩童诵读《孝经》的朗朗声,时光仿佛在这里打了个旋,将千年的文化根脉悄然延续。
鱼台的美,美在动静相宜。
白日里,惠河湿地的芦苇随风摇曳,白鹭掠过水面,惊起涟漪无数;夕阳西下时,滨湖新区的霓虹次第亮起,现代建筑与古桥流水相映成辉。夜市里,刚出锅的鱼台大米饭冒着热气,配上麻辣鲜香的龙虾,食客们推杯换盏间,烟火气与江湖味在夜色中升腾。记录着稻改精神的泛黄的老照片与锈迹斑斑的农具,又在无声诉说着鱼台人改天换地的豪情,让这座小城既有江南的婉约,又逶迤着鲁地的粗犷。
暮色四合,站在运河畔眺望,水波映着万家灯火,恍若星河坠入人间。鱼台,这座被水与历史滋养的小城,始终以从容的姿态,守着一方水土的温柔,也守着属于自己的岁月清欢。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永远是游子心中那片魂牵梦绕的诗意水乡,是鲁西南大地上最鲜活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