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姝
通讯员 张亭亭 王如光
今年以来,济宁市坚持“走在前、勇争先”,加力推进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努力打造“232”优势产业集群,坚定不移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走进任城区山东晨阳新型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刚完成智能化改造的阳极编组、装出炉设备正满负荷运转,一块块低消耗预焙阳极产品有序下线,即将发往全球市场。在济宁市首季“开门红”激励政策引领下,山东晨阳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通过智能化改造、技术突破和产业链延伸,加速构建覆盖预焙阳极、煤焦油精深加工、新型碳材料的全产业链体系,为济宁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作为山东省济宁市重点产业链碳材料产业链骨干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该公司不断加大技改投入,突破低消耗阳极产品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工艺,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步伐。“公司自主研发的低消耗阳极产品,年产能达30万吨,其中出口近15万吨,主要出口到美国、俄罗斯、欧盟、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客户认可和信赖。”山东晨阳新型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厂长魏志彬介绍。截至目前,该企业主导制定预焙阳极和炭材料国家和国际标准50余项,累计获得国家专利100余项。
电解铝行业是“碳足迹”较大的重点领域,而上游的炭阳极是电解工业的核心材料,其性能直接影响电解铝的“碳足迹”水平。为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山东晨阳率先在行业内开展“低消耗炭阳极”课题攻关,长期深耕铝电解炭阳极技术研发,从工艺、原料到设备,全流程探索降低铝电解过程中炭阳极炭耗和能耗的工艺技术,大大降低了铝在电解过程中的炭阳极消耗,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了我国铝电解工业的节能降耗、减排增效。山东晨阳新型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高歌表示,“产品质量有一个巨大的提高。2024年到2025年期间,我们整个炭阳极产品的一级品率,从84%提高到95%左右,进一步提高了产品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
“通过优化配方与工艺,低消耗预焙阳极产品比同规格阳极产品每吨铝生产可降低碳耗15千克以上,电解槽换极周期延长30%,为客户每吨节约成本50元至100元。”山东晨阳新材料研究院院长胡春燕在接受采访时道出技术突破的核心“密码”。凭借“低碳耗、低电阻、高抗氧化性”的“两低一高”特性低消耗预焙阳极,山东晨阳在国际铝业市场上炙手可热。
“新材料”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装上“新引擎”,目前任城区碳材料产业产值占到全市碳材料产业链整体产值的三分之一。“公司主导产品为低消耗阳极、通用级碳纤维等碳基新材料,通过自主科技创新,建成国内首套百吨级煤系通用级碳纤维、纤维软毡中试生产线,打通了从原料到终端产品全产业链条,引领煤系碳纤维产业发展。”山东晨阳新型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茂盛介绍。作为济宁市碳材料产业链骨干企业,山东晨阳聚力产业链建链、补链、强链,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步伐,持续做大做强新型碳材料产业规模,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化、产品高端化、市场国际化”的百亿级新型碳材料产业基地。
除了低消耗预焙阳极产品,山东晨阳煤焦油年加工能力达50万吨,衍生出改质沥青、工业萘等10余种高附加值产品。而新型碳材料板块的浸渍剂沥青、纺丝沥青等产品,更以50%以上的高端市场占有率,替代进口材料应用于国防军工、核石墨浸渍等领域。
“公司上半年阳极产品市场订单同比增长20%,新增1家国外客户,产品出口同比增长11%,累计创汇4200万美元。”山东晨阳新型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长安表示,公司将坚持市场拓展、技改投入、项目建设“三位一体”,不断夯实规模、技术、品牌、质量等核心竞争优势,全力推进一个技改、一个新建两个重大项目,加快实施“产业倍增”计划。力争三年内预焙阳极总产能突破80万吨,跃居全国前三,整体产值突破70亿元,为加力提速制造强市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