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8日
第02版:

陈伯衡:

文启民智 武定烽烟

陈伯衡(1906-1939.3),原名宪璇,山东省汶上县中都街道南周村人。幼时家庭较富裕,得以私塾启蒙。16岁考入城内书院高小。因学习勤奋,成绩优秀,且为人谦和,深得同学称赞。后就读于济南第一师范学校和北平大学。1928年,国民党北伐军控制汶上后,他利用学校停课之机,积极参与汶上县党部工作,同曹志尚等同学旧友一起,发动农民斗倒作恶多端的二区区长房子健。同年,抱着救国救民理想加入国民党。

1931年,考入北大经济系不久,就与进步师生有所接触。九一八事变后,他踊跃参加赴国民党南京政府请愿示威活动。1935年北大毕业,被济南齐光中学聘为教务主任。他介绍北大同学、共产党员杨启哲到齐光中学当代课教师。当杨受到反动当局注意后,他及时帮助其离开学校。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他怀着极大悲痛,主持《齐光校刊》,编发悼念鲁迅专号,亲笔撰写1.3万余字的《鲁迅先生的战绩和思想》一文,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精辟阐述鲁迅思想风格的形成及其伟大战斗实绩。在这期校刊上,他以沉恸高昂的笔触,为鲁迅题写一副百字挽联,深切表达其决心发扬鲁迅精神、誓同侵华日军和汉奸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

在此前后,他在《齐光校刊》上发表《目前教育的危机》《青年在学校》和《关于“数”》等文章。前两文尖锐批判教育界严重存在的官僚化、八股复活等时弊,后一文则通过对“数”的概念形成、发展和“数”与“量”的辩证关系等论述,巧妙而深刻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和世界观。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发表臭名昭著的《西安半月记》及在南京机场《对张杨训话》二文。国民党教育部通令全国中等以上学校将此二文为教材。他佯若不闻,照常讲授国文课。1937年初,胡风根据鲁迅生前授意和中共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政策撰写的《文学与生活》一书出版后,他立即带头在高年级学生中讲授。1937年10月,日军逼近济南,齐光中学举校南迁。经汶上时,他听说旧友刘起文、曹志尚等准备组织抗日队伍,遂产生强烈共鸣。毅然决定留汶举义,共赴国难。

1938年2月5日,他同刘星等于永安寺正式领导起义,在鲁西南一带率先拉起由共产党员指导参加的抗日队伍——汶上县人民抗日自卫队。同年5月,自卫队编为范筑先部第十支队挺进队,陈伯衡任队长;10月,与东平地方武装合编为十支队东进梯队,任司令员;12月,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六支队一团,任团长。先后转战于汶上、东平、平阴、聊城、冠县等黄河之滨的十几个县,一次次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一次,他带领几名精干战士赴沙河站同国民党县长崔百朋磋商避免摩擦、共同抗日问题。因发生争执,双方卫兵忽地抽枪对峙起来。崔百朋吓呆了,不知所措。陈伯衡却镇静如常。他以沉稳威严的大将风度向双方卫兵命令道:“都把枪收起来!我们是来谈问题的,不是来干仗的!”一句话稳住了局势,使谈判得以继续进行,并取得初步成果。

1938年部队进驻东平县苇子河村。侦察员扣留1个受日军收买、传递假情报的邮差,不少人主张将其就地正法。陈伯衡劝阻说:“他是一时受敌人蒙蔽的穷苦百姓,我们要争取让他为我们服务。”他继之做了一番分析,使在场同志茅塞顿开。经过教育,邮差果然痛改前非,向部队提供不少日军情况。

陈伯衡领导的这支起义部队,很快受到东平县地下共产党负责人万里的重视。1938年春,万里派杜子俭到自卫队,帮助建立党组织。当年秋天陈伯衡被吸收为中共党员。

1939年3月22日,陈伯衡奉命率部赴东平郑海一带阻击日军。日军倚恃装备精良,骄狂直进。他抓住敌人这一弱点,利用地利人和有利条件,一接火,就将敌先头部队打了个落花流水。敌人动用迫击炮、重机枪疯狂顽抗,激战持续5个多小时。17时许,他亲临迫击炮阵地,指挥炮手发起最后反击,不幸中敌枪弹、壮烈牺牲。中共鲁西区党委和一一五师师部,为其召开万人追悼大会。

2015年8月24日,陈伯衡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2025-08-08 陈伯衡: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9574.html 1 文启民智 武定烽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