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柳
通讯员 邢文文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是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的核心目标。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一项面向高校学子的国家学生资助政策,让经济压力不再成为梦想的绊脚石。随着2025年暑期到来,我市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办理工作陆续启动,自8月1日至9月12日,全市17个标准化办理点持续开放,全面进入集中办理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子铺就一条“便捷、高效、温暖”的求学之路。
就近办、上门办 贷款办理更便捷
近日,济宁高新区王因街道戏楼村学子张庆友拿着刚刚收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在高新区办理点成功办理了助学贷款。“以往听说办理助学贷款要坐车走15公里到任城区,现在在高新区就近就可以办理了。”张庆友高兴地说。
今年,为进一步提升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服务质量,切实落实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我市新增设济宁高新区、北湖度假区、经济开发区三个办理点,解决主城区周边乡镇学生办理助学贷款“路途远、耗时久”的难题。据统计,集中办理首周,三个新设办理点已服务学生及家长900余人次,办理人路上耗时平均缩短20分钟。对于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我市实行“送贷上门”服务。近日,家住任城区二十里铺的李同学因突发伤病无法到场,志愿者主动携带设备上门,顺利完成办理。“志愿者们很耐心地讲解询问,手把手指导,太感谢了!”李同学母亲感动地说。
据悉,在贷款办理期间,我市所有办理点全面开放,保证学生随时来随时办。同时,我市开通了市、县两级20余部热线电话,为学生和家长讲解助贷政策、提醒材料准备、指引就办路线、提供错峰建议等,让学生家长“少跑一趟路、少进一扇门、少找一个人”。全市各办理点还实行“预约办、延时办”服务,及时为时间、行程紧张的学生完成办理。
有温度、有效率 点亮学子求学路
在位于兖州区教体局内的助学贷款办理大厅内,等候休息区配备空调、WiFi、饮用水,材料初审区、合同签订区、贷后服务区功能分明,志愿者穿梭其间提供“一对一”指导。“我们严把志愿者选拔关,从政策知晓度、电脑操作熟练度等方面考核,并开展礼仪和业务培训。”兖州区学生资助中心负责人介绍,今年兖州区投入近30万元升级场地设备,新增电脑、高拍仪、自助打印机、空调等,为学生家长提供便捷高效的办理服务。
任城区推行“四环节流水作业”,即网上申请、资格审核、合同签订、贷后讲解四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志愿者全程陪同,重点提醒还款期限、金额等关键信息,确保申请材料“零差错”。“每个环节都有志愿者引导,连复印件都帮我们免费打,太贴心了!”刚完成办理的学生家长竖起大拇指。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作为教育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生工程,更是良心工程。”济宁市学生资助事务中心主任韩瑾表示,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扎实做好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为困难学生解决后顾之忧。“下一步,我们将不断规范办理流程,持续优化服务效能,让助学贷款让政策温度传递到每个需要帮助的家庭。”韩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