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满涛 王粲
通讯员 赵波 孔峰
在邹城的土地上,一个个曾经辉煌的厂址、一座座见证岁月的矿山、一台台镌刻历史的机器,都在深情诉说着往昔的工业故事。
工业遗存作为城市文脉的关键部分,是丰富城市内涵、培育人文情怀的宝贵资源。近年来,邹城以创新为笔,以细节为墨,在城市建设的画卷中,将工业遗存精心描绘成文化创意的集聚地、文旅打卡的热门地、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让那些镌刻着工业记忆的砖石钢铁,既延续着城市的历史根脉,又生长出浸润生活的文化新韵。
废弃矿坑的蜕变: 从疮痍之地到欢乐海洋
盛夏的蝉鸣声里,邹城市石墙镇绿鑫春东方乐园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当水上乐园的蓝色大门缓缓开启,带着防晒霜气息的人流便涌进这片清凉世界——滑梯上孩子们尖叫着俯冲而下,激起的水花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家长们则在泳池边惬意地休息,看着孩子尽情玩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座总投资3.1亿元、占地4.5万平方米的综合性文旅项目,如今已成为集“吃住行游娱”于一体的欢乐天堂。谁能想到,这片充满欢声笑语的游乐胜地,前身竟是一处因过度开采而荒芜的废弃矿坑。
“我们的水上乐园和无动力乐园都是直接在废弃矿坑上建起来的,既节省了矿山修复的成本,又真正把废地变成了宝地,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项目负责人任仲国介绍。
项目不仅让废弃矿坑重焕生机,更为周边村庄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周边4个村庄每年增收超200万元,50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找到工作,人均年增收约4万元。“我们的目标是打造鲁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休闲娱乐产业园,让更多市民游客在这里享受欢乐。”山东绿鑫春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房志强信心满满。
老矿校的重生: 从废弃之地到艺术天堂
每天清晨,邹城市唐村镇孔家河湿地公园里,总能看到许多学生拿着画笔,专注地进行风景写生。他们笔下的湿地公园,河水清澈,绿树成荫,花草繁茂……这片曾经因煤矿废弃而沉寂的土地,如今化作天然调色盘,让每个笔触都展现了生态修复的生动实践。
孔家河湿地公园的前身是兖矿第一座煤矿唐村煤矿因资源枯竭关井闭坑而废弃的老矿校。唐村镇从生态环境入手,围绕临近的孔家河建设湿地公园,清理河道垃圾淤泥、关停排污企业。经过一系列的改造,这里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政策优惠加上优美的环境,吸引了不少艺术培训机构从市区搬到这里。“这里环境好,空气清新,很适合学生写生和创作。而且政府还有相关的优惠政策,我们搬到这里后,发展得更好了。”一家艺术培训机构的负责人说。
如今,曾经的老矿校已变身成为“梦想小镇”,并成为国家级众创空间,不仅吸引了艺术机构,还汇聚了众多创业者,为这里注入新的活力。
工业遗址的新生: 从辉煌落幕到文化地标
暮色里,秦大爷总爱牵着孙子在铁合金1971工业遗址公园散步。孩子摸着锈迹斑斑的轧钢机问:“爷爷,这大家伙以前做什么用的呀?”老人指着工业文化展厅的老照片,讲起1974年这里的辉煌:10万吨生铁、4.5万吨锰铁、10万吨焦炭,5万吨水泥的年产量,2063万千瓦时的年发电量,占全国七分之一的锰铁份额,机器轰鸣声能传到十里外。
曾经的铁合金厂,承载着一代代炼钢工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如今又被赋予了新的活力。
铁合金1971工业遗址公园,通过保留城市工业遗址、采用微介入的设计手法,最大限度保留工业风貌,形成了工业文化展厅、工业遗产再利用、生态公园全民秀场三大城市更新场景,实现文脉的传承、遗址的利用、活力的再造、城市片区的功能整合,服务周边6万多名市民群众,形成了留存工业记忆、记录城市发展、展示民生服务品牌的重要窗口。
从矿坑的欢腾到河畔的画笔,从钢铁厂房的低语到老百姓脸上的笑纹,邹城的工业遗存转型,从不是简单的“翻新”。它像位巧匠,用创新作刻刀,把锈色的过去与鲜活的现在,雕成了立体的城市故事,让邹城的每一步前行,都踩着历史的厚度,向着更蓬勃的未来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