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1日
第03版:

荷乡青春志 振兴谱新篇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微山实践支队实践纪实

■通讯员 张开亮 李淼淼

8月的微山湖,暑气蒸腾,在微山岛上的乡村振兴工作站里,也涌动着一股青春的激情。8月1日至10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山东微山实践支队的17名学子,在微山岛展开了为期10天的社会实践。这支队伍分为设计、公益、建筑、学术、宣传五组,以青春之力赋能乡村振兴,在炎炎烈日下书写着校地协同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匠心筑梦: 用创意激活乡土文化

在吕蒙村工作站设计组的工作台前,同学们正紧锣密鼓地将微山湖渔船纹样融入特色香囊设计。设计软件的构图切了一帧又一帧,传统渔家元素的朴拙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这些文创要让年轻人愿意戴、愿意传。”设计组的杨雪珂同学说。该组围绕香包香囊、虎头鞋帽等非遗IP,开发出“荷风清韵”“微湖游礼”系列文创10款,并计划全部投入市场,为地方创收。

宣传组则分小队在微山岛的各个村落走访,深入发掘当地文化遗产与民俗风物。从汉留侯张良墓的碑文拓片到四鼻鲤鱼烹饪技艺,从非遗工坊的刺绣工业化生产到麻鸭蛋的销售直播,他们拍摄了许多视频,参与组织多场创意直播,并制作系列公众号推送“风物志”,发表在“水木济宁”公众号上,点击量可观。

田野深耕: 以智慧破解发展难题

“大爷,您觉得晚上开个荷花灯展怎么样?”学术组的调研问卷上,记录着百荷园周边百余户村民的心声。针对夜间经济空白,队员们在夜间走访了岛上不同区域,从区域特点入手构想着不同的夜间经济发展方案。另一边,在百荷园生态基地,学术组的队员们运用生态学基础知识与创新思维,推动百荷园从单一观赏景点向荷花培育、优种售卖的复合发展模式转型。

公益组的行动温暖了整个村庄,他们走访调研了多户家庭,并形成“吕蒙村家风家训调研报告”和特色档案,力图将这份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延续下去。

建筑组顶着正午烈日穿梭于微山镇各村的街巷。“102家民宿,家家有特色,要着力做到全面了解、系统比较。”组长林洁的笔记本上被记的密密麻麻:从庭院绿化率到卫浴设施标准,从地图标识到消防安全规范,最终形成的《微山岛民宿星级评定指标体系》,与当地政府完善文旅产业标准化体系的工作紧密配合。这份经过大量实地考察和标准化对标的评级方案,被微山县文旅局采纳。

协同共生: 校地合作结硕果

实践支队和地方政府深度合作,本着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念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从博浪湾泼水节到杨村直播选货、带货,都赢得了村民和村干部的一致好评。

8月6日,“文旅融合共生,合伙机制创新”座谈会在微山工作站召开,现场气氛热烈,就乡村文旅、产业振兴等话题深入交换意见。

建站以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与微山县的校地合作已结出累累硕果。从民宿标准到家风传承,从产业规划到文化传播,学子们用专业学识架起桥梁,让象牙塔的智慧真正扎根乡土,扎根于广袤的祖国大地。正如实践支队长、清华大学本科生李金沅在实践总结发言中所说:“清华大学历来有重视社会实践的优良传统。本次实践中,我们本着‘青年人要自讨苦吃’的精神,力求发现乡村发展中的真问题,立足实际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为乡村振兴贡献我们青年人的一份力量。”

千帆竞跃急争渡,万顷碧荷接云天。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微山支队,留下的不仅是方案和数据,更是一份可持续发展的“青春承诺”——正如荷风拂过湖面,带来的涟漪终将荡向远方。

2025-08-11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微山实践支队实践纪实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9760.html 1 荷乡青春志 振兴谱新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