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任城实验小学 李翠侠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近视问题呈现“低龄高发、程度加深”趋势,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传统近视防控教育多采用讲座、手抄报等单向灌输方式,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对近视危害的认知停留在知识层面。如何激活学生近视防控的内驱力,将“要我防护”转变为“我要防护”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情境唤醒,点燃内生动力
直观呈现,打破认知误区。教师开展主题班队会,播放《近视:一场被低估的现代瘟疫》视频,展示2018年至今我国青少年儿童近视情况:2023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小学阶段近视率36.8%,我国近视人口已达6亿。一组组惊人数据、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眼底病变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打破了他们“近视不是病,配副眼镜就行”的错误认知,引发学生“我要了解真相”的强烈探究欲望,激活他们的自主认知内驱力。
项目驱动,增强责任自主。在打破学生认知误区后,教师组织学生查阅资料,深入了解眼睛的结构、近视的形成及危害。在此基础上,顺势提出核心问题:“作为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如何科学预防近视?”引导学生自主设计项目式学习方案,并分组领取任务,如绘制学校视力情况统计图、制作近视防控科普展板等。
二、数据探究,深化理性认同
数据采集与分析,揭示近视规律。高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已具备一定的搜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课,组织学生登录“中小学生视力监测平台”,分组采集数据,并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通过横向对比各年级近视率,纵向分析学校近三年近视率变化趋势,直观呈现“近视率随年级升高递增”的规律。
关联研究,明确防控诱因。在呈现近视率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关联研究,对比每天户外活动≥1小时与<1小时、每日视屏时间≥1小时与<半小时、每日睡眠时间≥10小时与<10小时的近视率差异,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户外活动不足、视屏时间过长和睡眠不足是重要诱因”等结论,让学生在数据采集、处理、分析过程中提升理性认知,强化对近视防控的认同。
三、学科织网,织就护眼长城
多元创作,激发情感共鸣。多学科融合是强化学生情感认同的有效途径。在美术课上,组织学生设计“爱眼日”宣传海报,将视力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图形,增强对近视问题的直观感受;在戏剧校本课程中,组织学生拍摄《眼镜的烦恼》情景剧,引发情感共鸣;在班会课上,制定《21天护眼打卡计划》,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护眼习惯。
角色转变,增强责任担当。语文课举办“近视防控小讲师”活动,体育课创编《亮眼操》,音乐课传唱《光明的未来》歌曲,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小小眼科医生”职业体验活动等,让学生从“学习者”转变为“传播者”,切实提升“科学防控近视”的实践能力与责任担当。
四、评价为帆,促习惯成自然
三维评价,打通知行鸿沟。评价是将近视防控成果可视化的重要手段,教师构建“认知—情感—行为”三维评价量表,打通“知识理解”与“实际行动”的鸿沟。如每学期为学生进行视力检测、建立视力健康档案、记录视力变化情况。对视力异常的学生,建议到专业医疗机构进一步检查和干预,对视力正常或视力保持稳定且用眼习惯良好的学生,颁发“亮眼章”,增强他们坚持近视防控的信心和动力。
成果展示,促进经验交流。发布《近视防控白皮书》,收录每日户外活动两小时、设立班级护眼监督员等建议;举办护眼习惯养成分享会,邀请表现突出的学生介绍经验;学校公众号刊发学生录制的近视防控小快板……通过成果展示和经验交流,激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近视防控行动,巩固良好的近视防控习惯。
五、多方协同,共筑光明防线
家庭参与,形成防控合力。家庭是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学校倡议家长与孩子共同制作“小小养机场”,约束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增加亲子运动、家庭旅游、餐后散步、周末远足等活动,培养健康生活习惯。节假日开展家庭“亮眼章”争章活动:每日坚持户外运动打卡、完成健康运动指南等。通过家庭的积极参与,形成学校、家庭协同防控合力,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社会支持,拓展防控场域。社会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上级党委和教育主管部门充分发挥政府工作职能,为学校配备多型号可调节标准课桌椅,安装全谱高色温护眼灯,更换防蓝光护眼白板智慧屏等,为青少年光明行动奠定坚实基础。学校邀请眼科领域的专家、高等院校的教授,和学生一起探讨眼保健操七大穴位的按摩技巧、亮眼餐的科学搭配、阳光下的运动游戏等。通过社会支持,为学生创造更多有利于视力健康的环境,提升学生自主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