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5日
第01版:

战火里的“少年信使”

——93岁老兵李延广的抗战记忆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国庆 摄

老兵寄语

编者按

80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流淌着红色血脉的济宁大地上,曾有无数的英雄儿女为民族独立前赴后继、英勇抗争。岁月流转,亲历烽火的抗战老兵日渐稀少,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民族精神永不磨灭的丰碑。

本报今日启动“我的抗战记忆——寻访济宁抗战老兵”全媒体采访行动。我们怀着敬畏之心,踏上寻访之旅。这是一次峥嵘岁月的抢救记录,旨在留存永不褪色的口述历史;这是一次英雄精神的崇高礼赞,力求全景再现英雄壮举,深情讲述感人故事。

硝烟虽已散尽,记忆永不磨灭。让我们共同聆听老兵讲述,铭记那段血火淬炼的岁月,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碧源 王歆智

“那时日军乘船从运河上来扫荡,一路上烧杀抢掠,老百姓都吓得往水里钻。有户做辣汤的人家,半夜起来生火烧汤被日军发现,就被拉出来绑在柱子上,用刺刀活活挑死;隔壁编筐的老头,只因听到日军皮鞋踩踏的声音探了探头,就被一刀刀刺穿胸膛;日军连小孩也不放过,看见就是一刀。我大哥也曾被抓去灌辣椒水,是武工队拼死才救回来的……”回想起当年日军的暴行,93岁的李延广抬手抹了把脸,枯槁的指腹蹭过眼角时微微发颤,“这些事,闭着眼都能看到。”

1932年出生的李延广,童年记忆里没有嬉闹,只有武工队的暗号、伤病员的呻吟和日军扫荡的枪声。身为微湖大队队员的家人,他的成长轨迹自始至终与民族救亡的烽火紧紧相连。

李延广的抗日记忆,是从家中桌上的油灯开始的。“大哥是微湖大队的,武工队常来家里开会,墙根总靠着他们的枪。”那时,家中常有伤病员养伤,看着他们带伤仍念叨着“打鬼子”,一个坚定的参军梦就在他年幼的心里扎了根。

1942年6月,10岁的李延广成了夏镇老坝村儿童团团长。红缨枪比他还高两个头,他却每天都在庄头路口站岗。“看见日本兵的船从运河过来,就往村里跑,喊老百姓躲进苇子荡,再跑去报信给武工队。”

1944年4月,在时任微湖大队队长张新华的鼓励下,不到12岁的他正式参军,成为鲁西军区后勤部通信员。“我这名字还是张队长给起的,他说‘延广’,就是要把咱的队伍延展开,把鬼子赶出去。”

一身破旧的便装、一个装着炒玉米的干粮袋、两枚手榴弹。若是口信,便默记在心,若是密信,便藏在鞋垫下。据老人回忆,送信多在夜间,一天要送很多次,全靠一双脚底板,跑的时候脚步声都得压到最低。最远的时候从微山跑到了沂蒙山。首长也非常心疼,待军马有闲,会让他骑着军马送信,但多数时候仍靠双脚。

年纪小成了李延广的“保护色”。日军很少怀疑这个半大的娃娃,但年龄小并非次次都能成为他的护身符。

一次扫荡中,日军发现了送信途中奔跑的李延广。因身负书信,他担心情报泄露,便加快脚步狂奔,日军察觉到了异常,紧追不舍。“几次险些被日军追上时,我已经伸手往包里摸手榴弹了。”种地的大爷见娃娃被追,让他藏进最深的麦田里。“眼看刺刀尖从头顶晃过,大气都不能喘。”

“信送不到,部队可能吃亏,老百姓就要遭殃。”这是李延广坚守的信念。而送信途中,沿途百姓永远是他的“后盾”。敲开老百姓家的门,总能得到一碗热粥、几块干粮。

李延广清楚记得,一户人家里的老大娘心疼地摸着他的脸:“这么小的娃,跑这么险的路。”临走时,老大娘往他兜里塞了不少鸡蛋。那温度,他记了一辈子。

投身抗战后整整6年,李延广未给家中写过一封信,“怕信被截获,连累家人”。直到1949年南京解放后,他才敢托人捎回消息,家人也才知道这个“失踪”的孩子还活着。

1945年日本投降那天,李延广跟着队伍上街游行,看着扭秧歌的人群,激动得眼泪直流——他知道,不用再躲躲藏藏送信了。

如今,93岁的李延广仍每天关注国家大事,订阅《文汇报》,准时收看新闻联播。儿子李明跟随父亲辗转南京、重庆,受到父亲熏陶,从小也怀揣参军梦。1978年3月,李明光荣入伍,在舟山某海军舰队服役6年。

记者手记

李延广老人回忆起战争往事,总是用一种平和的口吻诉说着。当记者问及“送信过程中有什么让您难忘的经历”时,还是老人的老伴提醒他:“你不是还被日本兵追赶躲在人家地里吗?你可以说说啊。”整段历程,老人的讲述听得记者惊心动魄,但他的语气却平静淡然。或许,这样的场景,对老人而言,不足为道,已成平常。每每感叹,老人真是英雄,老人总是笑着挥手说,当时小,不知道什么叫害怕。这番勇气,让李延广在1945年7月荣立二等功。

如今的我们,早已远离了战火弥漫,没有经历过枪林弹雨,自然对老人的英雄往事感佩不已。而李延广老人年轻时,每天都在见证英雄事迹,亲眼目睹了革命前辈们抛头颅、洒热血,就像他说的:“行军过程中,前一个小时还能站在一起的战友,可能后一个小时就找不到人。”所以李延广老人会觉得,他做的这些算不上什么,他只是履行了一个军人的职责。访谈结束,方才明白,老人低调是因为,我们认为的“伟大”,在他眼里很“平凡”。

离开的时候,在楼下望见李延广老人站在窗前向我们挥手告别,身形依然挺拔,胸前的勋章格外耀眼。恍然间,想起了《侠客行》中的那句:“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2025-08-15 ——93岁老兵李延广的抗战记忆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10082.html 1 战火里的“少年信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