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云
《中庸》有言:“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知、仁、勇”不仅是儒家提倡的个人修身准则,更是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攻坚克难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深入挖掘“知、仁、勇”的内涵,对锻造堪当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以“知”增智,筑牢履职根基。儒家之“知”,并非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一种能够洞察规律、把握本质的深刻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修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焦裕禄同志通过120多天实地调研,创造性地提出“翻淤压沙、植树挡风”等治理方案,虽因病未能完成全部治理,但其科学求实精神为后来者奠定基础。如今,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在面对科技创新等任务时,更需精通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多方面知识,既能把握产业发展规律,突破行业瓶颈,又能深谙民生需求,化解各类难题,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让知识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
以“仁”润心,厚植为民情怀。儒家“仁”学强调“仁者爱人”,与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理念在价值取向上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及时有效回应群众需求和关切,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黄文秀同志放弃大城市的繁华,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她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需,为当地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人民,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仁”的真谛。这启示党员干部在思想上要站稳人民立场,明白手中权力源于人民,始终将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间,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在实践中要践行群众路线,与群众打成一片,将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自身的职责使命;在工作中要秉公用权,杜绝“优亲厚友”等行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以公正无私的实际行动温暖民心、凝聚民力。
以“勇”砺行,淬炼担当品格。儒家之“勇”,绝非逞匹夫之血气,而是体现为“见义而为”的果敢担当和“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这种勇毅精神,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奋发有为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支撑与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干部要敢于担当,指出:“要立足自身职责,坚持干字当头,履职尽责、攻坚克难,推动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面对村集体负债380多万元的困境,带领村民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用20年时间将代村建设成集体资产超12亿元的乡村振兴样板,彰显了《论语》中“见义不为,无勇也”的担当精神。这启示广大党员干部:面对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要敢于担当、主动作为;面对突发事件的严峻考验,要能够挺身而出、沉着应对。同时,要葆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时常检视自身不足;在思想出现松懈之时,勤于反躬自省;在面对诱惑与歪风邪气时,坚决斗争、毫不退让。要以“刀刃向内”的自省自觉和“挺身而出”的魄力担当,不断攻坚克难,真正展现新时代干部的过硬作风与奋斗力量。(作者单位:山东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