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6日
第02版:

兰台述信仰 档案印荣光

——讲述抗战时期邹西县委书记王际福的故事

王浩

档案记载着革命历史,传承着红色基因,抗战的历史不仅仅是一部战争史,更是整个民族和全体人民的精神史、信仰史、心灵史。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遭受了沉重的劫难,使文明蒙尘,国家蒙难,人民蒙辱,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救亡图存成为广大爱国志士的共同意志。

在微山鲁桥这片充满红色革命精神的热土上,也建立了党的组织“邹西县委”。作为邹西县委重要成员之一的王际福1935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3月任邹西马坡区委书记,1943年任邹西县委书记。

1928年,王际福(王海如)在济宁第七中学学习时,受进步思想影响,开始阅读进步书籍,逐渐信仰马列主义。同年在团联支持下与两名同学到鲁桥办学,在四村关帝庙内盖了20余平方米两间平房加上原有的10平方米草屋,开办了能容纳40余人的学校,教授进步思想。1937年11月,与进步知识青年刘明在邹县县委的指示和支持下,办起了鲁桥抗日小学,教师以自编教材为主,向学生进行抗日救亡教育。师生们在教学中认识到抗日救国的真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1938年5月鲁桥成立带有联防性质的鲁桥总自卫团,总团下辖九个分团,其中相当一部分自卫分团领导权掌握在共产党员手中,总团长王鸿钧为晚清秀才、王际福之父,组建自卫总团的过程,也是受党教育,酝酿建立党组织的过程。同年10月,王际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鲁桥建立党支部,随即成立马坡区委后改为鲁桥区委,王际福任书记,先后发展党员26名。1939年11月,王际福任中共邹西县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1939年11月中旬兖州日寇2000余人进驻鲁桥,张贴布告悬赏通缉王际福、刘明等党组织成员并抓捕党员及党员家属100余人,其中就有王际福弟弟王际寿,有些同志和家属遭受了严刑拷打,但他们坚韧不屈,保持了革命者的应有气节,敌人一无所获,只能勒索钱财,被抓人员家属纷纷变卖土地家产进行保释,救回被抓人员。

1940年4月,王际福任中共邹西县委书记,随着主力部队撤出邹西、湖东地区,斗争形势变得非常严峻,中共邹西县委转入地下活动。11月,改任中共邹西县委组织部长。1942年正月在叛徒带领下,日本宪兵在鲁桥逮捕王际福等50余人,他们在兖州日本宪兵队遭受严刑拷打,始终坚守共产党员英勇气节,未暴露身份,随后被押往东北阜新煤矿做劳工。1943年集体越狱,逃脱后怀揣共产主义信仰开始了寻找党组织的艰苦行程,在沾化、利津一带找到了党组织,同年11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加入八路军。在日寇扫荡时被打成重伤,腹部,肩部被日寇刺刀穿透,倒在雪窝中昏迷不醒,被老百姓救活后送归部队,随后就任团长职务。

解放战争时期,王际福参加了济南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1955年从部队转业,到齐齐哈尔机床一厂任子弟中学校长。他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年代始终意志坚强,不顾安危,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经历多次战役,英勇无畏,大义凛然,忠心不渝。转业后,将毕生精力贡献于教育事业。1983年他将自己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写成了回忆录,现回忆录及革命时期老照片,军功奖章、信件等40余件物品保存在档案馆中,为研究抗战时期邹西县委的历史提供了翔实的史料。

翻开馆藏王际福留下的珍贵红色档案,里面有一首诗“回忆四十一年前,各为抗战离家园。经历崎岖战斗路,而今返乡重会见。相对互指须白发,四化任务仍在肩。光明大道党指引,决不服老永向前。”这是1982年在鲁桥与刘明同志会见时写的一首诗,它充分表现出老一辈革命者对党的绝对忠诚和永不言败的革命精神,展现了老一辈革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和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信念。

2025-09-06 ——讲述抗战时期邹西县委书记王际福的故事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11353.html 1 兰台述信仰 档案印荣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