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洋 打造江北最大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以济宁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项目为引领,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打造集研发、设计、建造、拆装、维修、配套、运营于一体的百亿级内河新能源船舶产业集群,加快推动“港产船贸”融合发展,打造全球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济宁样板”。
麻修华 培育壮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围绕我市特色食品产业资源,高水平规划布局,差异化打造县域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全面提升特色优势食品产业集聚区能级。做深做实链长制,培育链主型企业,加快推进休闲食品、宠物食品、功能性食品等细分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推动冷链物流、质量检测等设施建设,发展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做强区域公用品牌,拓展广阔发展空间。
魏玉弱 加快文化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发挥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等活动效应,加快尼山文化片区建设,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打造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积极争取列入国家和省“十五五”规划。
姜 帅 构建“儒学文化圈 运河联动带”区域协同体系。以文化“两创”为引领,依托儒家文化、运河文化等独特资源,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打造鲁南经济圈文化高地;加强区域协同联动,构建“文化+旅游+生态”一体化发展格局,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郑本凤 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高地。深入挖掘和阐释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的为政之德、从教之德、做人之德等思想精髓,面向领导干部、教师、青少年等重点群体,开展系统化、体验式教育培训,吸引更多人群来济宁感悟传统文化、汲取精神滋养,打造全国知名的“政德教育、师德教育、品德教育”示范基地。
李长江 深入挖掘打造孔府菜IP,打响“食在济宁”美食品牌。研究制定《“孔府菜”指导标准》,策划孔府菜主题餐秀,推出一批可复制的孔府菜系列名菜、小吃、饮品、文创,鼓励全市各级酒店、饭店、商店,通过直营、加盟等多种形式,参与经营推广孔府菜,推动孔府菜从“养在深闺人未识”转变为“一朝成名天下知”。持续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全力打造孔府菜产业集群。
贺宗亮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巩固拓展“百区千村”建设成效,推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扩容提质。完善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深化“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模式,稳妥有序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扎实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提升县域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水平,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富民增收。
孟 迎 持续推动南水北调工程南四湖水生态保护治理。以沿湖微山、鱼台、任城、太白湖4个县市区为水生态治理重点,系统治理环湖城镇废水污染、全面整治种植养殖面源污染、深化黑臭水体治理、加强入湖污染管控、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船民上岸”安居工程,实现南水北调水生态治理可持续发展。
陈馨博 多元化推进全民阅读,涵养书香城市。建立居民阅读偏好调研机制,推广“订单式服务”,按需定制非遗体验、亲子共读等活动,增强吸引力。强化数字化与社区联动,扩大数字阅读资源覆盖,利用数字平台推送个性化内容;推动城市书房与社区教育融合,如“运河书屋”增设职业技能培训、老年学堂等功能。
张泽铭 加强气象“大科普”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组建应急气象科普团队,通过“公益大讲堂”“公开课”等形式走进学校、社区。采取模拟演示、真实体验等方式,增强群众应对灾害性天气的技能。同时,利用世界气象日、全国防灾减灾日、气象科技活动周等活动,加大主题宣传力度,让群众掌握气象灾害应对防范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