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业限制不能滥用
9月22日 《经济日报》 时锋
背景:冷菜厨师跳槽后继续拌黄瓜被诉违反竞业限制,推拿师离职也被竞业限制……这种现象被按下“停止键”,近日,人社部印发《企业实施竞业限制合规指引》,给企业实施竞业限制“立规矩”。
观点摘要:竞业限制的本意是保护用人单位商业机密,然而近年来,一些企业任意扩大竞业限制人员范围,有的企业限制劳动者离职后的就业范围,还有的企业约定低补偿金、高违约金等“霸王条款”,严重影响劳动者就业择业权和职业发展。《指引》针对这些方面均作出细致规范,引导企业依法合规实施竞业限制。企业可参照《指引》,结合企业实际,科学确定竞业限制范围,在妥善保护自身商业秘密的同时,切实保障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守护青少年成长,向网络烂梗说“不”
9月22日 《光明日报》 王禹欣
背景:近日,重庆一名初中班主任在社交媒体发布了一条以“抵制网络烂梗进校园”为主题的视频。视频中,老师发现学生用“唐人”嘲笑同学,在查明该词已演变为侮辱“唐氏综合征”的网络烂梗后,随即在班内严肃批评教育了使用该词的学生。
观点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抵制网络烂梗、防止其侵蚀校园刻不容缓,社会各界都应投注足够的重视,做到家校社协同、多方面发力,在生活点滴中做好教育引导、共同筑牢“防火墙”。
一方面,学校、家长等可以利用日常交流、课堂教育等契机,帮助孩子提升思辨能力,明辨梗之优劣。家长当以身作则,戒掉自己嘴边的网络烂梗,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也应着力上好“网络语言素养”这门课程,通过经典读物的浸润,在诗词歌赋、名家著作的熏陶中开启青少年体味语言魅力的大门,提升文化审美、厚植文字素养,增强对烂梗的“免疫力”。还可以通过积极开展各类语文活动,如朗诵、写作比赛等,在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从源头上遏制网络烂梗的滋生。相关平台也应当持续健全内容审核机制,在算法设计和技术优化层面,通过完善“青少年模式”等推送机制,实现精准化、定制化传播,为青少年推送积极健康的优质内容,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念,实现“良币驱逐劣币”。
“古风名”流行说明了什么
9月19日 《新华日报》 袁媛
背景:不少小学老师在新学期发现,小学新生中,古韵十足的名字悄然走红,“扶苏”“知潼”“邕熙”等让人眼前一亮。
观点摘要:中国起名文化博大精深,名字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特殊寓意。名字是家长对孩子的祝愿,也是时代映照在个人身上的印记。每一代的“时髦名字”,都表达着一个时期的社会审美,体现出特定的价值倾向。
给孩子起个“古风名”逐渐受到家长青睐,与全社会日益坚定的文化自信密不可分。从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到故宫文创的走红,再到汉服市场的升温,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浸润着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孩子取一个有古韵的名字,正是这股浪潮里的一朵浪花,是文化自信在家庭生活中的自然流露。
当然,名字的意义终究要落到实践里。不能只是简单追求潮流,把“扶苏”“清晏”挂在嘴边,却不懂其中的文化深意。就像古人既重名,更重“字”与“行”。诸葛亮字“孔明”,既释其名,更显其志。而他鞠躬尽瘁的一生,才让这个名字真正不朽。对今天的家长而言,比起给孩子取一个惊艳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在日常践行名字中的美好——教“扶苏”学草木的坚韧,教“清晏”懂家国的安宁,让名字里的文化基因,真正成为孩子一生受用的品格。
名字的迭代里,不仅有文化审美的变迁,更是文化自信的生长。期待古韵十足的名字,伴随一代新人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长大,推动中华文明的长河,在代代相传中奔涌向前。
让农文旅“拧成一股绳”
9月19日 新华网 郑夜白
背景: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通过推进农文旅融合拓展农产品消费新空间。游购一体、休闲农业精品、乡村民宿、农事体验、乡村特色文体活动等都是农文旅融合的务实举措,有效带动了乡村文旅市场的加速复苏。
观点摘要:夯实服务基础。强化财政金融支持,推动农业产业产后环节建设,推动、提升农产品消费与餐饮消费、文旅消费、体育消费、健康消费等的融合水平。加强部门协同,形成合力以维护公平市场秩序,完善农产品品控体系,组织推广先进农文旅融合经验。着力推进乡村建设,完善农村供水、供电、充换电、电信等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数字服务能力。提高农文旅融合的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传统村落特色保护区。
做实产业运营。非遗工坊、民宿度假、风貌景区、特色文体、农事体验、乡村集市等相关产业要大力提升业务管理和运营水平,打造文旅产业精品。优化产品供给,农业产品需提供高水平“三品一标”产品,旅游产品应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因地制宜打造“美食名村”“美食名镇”“农遗良品”,讲好品牌故事,锻造农文旅精品品牌。提升农文旅产业和产品营销服务能力,运用直播、电商等数字化技术手段,加强乡村地名和农文旅融合场景的采集上图与服务应用。丰富农文旅产业和产品消费场景,提升营销技术、模式,创造沉浸式文旅新业态,创新旅游场景。
优化消费模式。立足本地特色农业资源,以文旅思维经营农村,让农村变景区,农房变民宿,将古建民宅、文化遗产、农耕活动、秀美山水等元素转化为文旅新场景、新业态。建立紧密型、可持续的“联农带农”机制,想方设法让农民既能通过卖农产品获益,更能通过参与乡村旅游服务、入股分红、资产租赁等方式,多渠道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实现共建共享共富。 (华峰 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