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侯文俊 刘凤娇
9月22日清晨,泗水县杨柳镇于家泉村的“于氏煎饼”工坊里,鏊子烧得滚烫,面糊浇上去,“嗞啦”一声腾起阵阵麦香。村民钱鑫手腕轻巧一转,一张金黄酥脆的煎饼便完美出锅。“咱这香酥煎饼用的面粉,可是‘邻居’楚夏寺村石磨磨的,香着来!去年俺在这工坊光工资就拿了2万多元,还不耽误接孩子。”她笑着道出了做煎饼好吃的秘诀,也透出了增收的喜悦。
钱鑫家门口的这份“煎饼事业”,正是杨柳镇“共富工坊”生动实践的一角。过去,于家泉村虽有摊煎饼的老手艺,但多是自产自销,形不成规模。转机来自“共富工坊”,它将周边四个村庄拧成一股绳,推行“一村一品”,差异化发展。
于家泉村专攻煎饼加工,年产煎饼15吨,其核心原料全部来自楚夏寺村的石磨面粉工坊。“我们采用传统石磨低温研磨,最大程度保留了小麦的原始麦香和营养,年产优质面粉80吨,不仅满足兄弟村需求,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楚夏寺村党支部书记周洪介绍,该产业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约45万元收入。
不仅于此,“共富工坊”的版图上,还有更丰富的色彩。大颜庙村发展水蛭养殖年产1000余公斤,西柳村生态渔场年产鲜鱼1万余公斤,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并带动10余户养殖户共同致富。
四个村,四种产业,通过“共富工坊”形成了强大合力。截至目前,该工坊已累计为四个村增加集体收入超50万元,直接带动50余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共富工坊”分工协作,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更关键的是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如今,于家泉的煎饼更畅销了,楚夏寺的面粉更出名了,而大颜庙和西柳村的特色养殖也风生水起。村民们的腰包鼓了,笑容多了,家门口的致富路越走越宽。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杨柳镇徐徐展开。